蔡英文就職一周年前夕,媒體用“狂電爆裂,驚雷乍響”形容她直接掌控的兩岸與“外交”關係,稱與馬英九時期相比“皆呈倒退”。繼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宣佈“斷交”後,世界衛生大會明告“無法邀請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加上剛剛發生的斐濟裁撤駐台代表處,“至此,蔡英文的‘踏實外交’政策堪稱已進入全面警戒”。

  針對斐濟駐台代表處“撤得寸草不留”,“總統府”稱,斐濟的決定已經告知“外交部”,斐濟與臺灣並沒有“外交”關係。《中國時報》18日注意到,斐濟總理14日率團赴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強調斐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17日即傳出斐濟決定裁撤代表處的消息,“外界懷疑斐濟做此決定與兩岸關係冰封有關”。

  馬英九2016年發佈任內最後一次元旦公告時曾表示,民進黨“一旦走回8年前‘烽火外交’的老路,歷史將會重演,再次陷入邦交國頻頻斷交、國際組織不得其門而入的困境”。馬英九昔日的預言“今皆言中”。《中國時報》18日回顧稱,馬英九任內也有甘比亞與臺灣“斷交”,但甘比亞是希望獲得更多金援,在2013年11月宣佈將轉向大陸建交,北京反而拒絕。一直到2016年3月蔡英文已贏得“大選”,即將上任之前,北京宣佈與甘比亞建交,“對新政府的警告意味濃厚”。去年12月蔡英文再次出訪前,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宣佈與臺灣“斷交”,5天后,中國迅速與聖國建交,“很明顯,這是給蔡政府下馬威,一點情面都不留”。此外,在非“邦交國”方面,北京也有動作,奈及利亞今年1月要求臺灣代表處“摘牌更名,遷出首都,削權減人”,“再創打壓的新模式”。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嚴震生分析認為,蔡英文政府第一年只丟掉一個“友邦”,“猶算不幸中的大幸”,但隨著大陸在拉美地區影響力日增,又頻頻與梵蒂岡接觸,“兩岸在外交場域的互不挑戰已成過去,國人也該認清事實,未來3年我們的國際空間將充滿艱巨挑戰”。在台媒看來,近來最令臺灣人感到受挫的,莫過於世衛大會不邀請臺灣參加。《中國時報》直言,蔡政府雖然設法“尋求外援”,但未能奏效,“政府要突破困境,必須回到兩岸關係來思考”。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表示,從美國、日本分別派人出席大陸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可以看出美日的務實改變,建議蔡英文“該轉彎時要轉彎,不要把自己面子看得太重”,“擱置一下臺獨黨綱也是一種處理”。

  旺旺中時最新民調顯示,對於蔡政府的“聯美日、抗大陸”政策,滿意者為36.6%,而不滿意者達52.2%。蘇起稱,從中可以看出臺灣多數民眾對兩岸關係不是很滿意,有種“提心吊膽、任人宰割”的憂慮。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顧問張競說,我們原本有“九二共識”可以用,但蔡政府卻不要,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恐怕還是無法應付。

  多家媒體18日不約而同地規勸蔡英文政府在兩岸政策上趕緊轉向。《中國時報》稱,前“外交部長”錢複曾說“兩岸關係高於外交關係”。這個結論縱使綠營不喜歡,卻是不爭的國際現實,蔡政府必須要通權達變,回到兩岸的正軌,否則臺灣的國際空間將愈走愈窄。《聯合報》說,有媒體認為大陸和越南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簽署的聯合公報是針對臺灣“新南向”,這不知是高看了“新南向”,還是低估了大陸外交的高度。大陸向來在與邦交國簽署的正式外交檔中,一定載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或一中政策,就連兩岸關係良好的馬政府時代,也不例外。

  聯合新聞網18日發表題為“親愛的新南向你把臺灣變隱形了”的評論,稱蔡英文的戰略是建築在一個浮幻的空想上,即“臺灣可以借由美日的保護,長期維持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現狀,並在此所謂的現狀上,以隱蔽、低調的手法刻意疏離兩岸人心,靜靜等待中國大陸某個時刻可能發生的一次巨大的顛簸與動盪,趁隙完成法理獨立”。在這個空想上,她設定了兩個經濟戰略,“前瞻基建”和“新南向”,把大陸當成隱形人,“然而真正的實況是,中國大陸繼續真實地在世界上扮演愈來愈具分量的角色,而真正變成隱形人的反而是臺灣”。文章說,由於拒絕“九二共識”,臺灣已不可能加入亞投行,自絕於“一帶一路”,由此加劇的兩岸矛盾更造成臺灣無緣參與世衛大會、民航大會等。《中華日報》還表示,斐濟對台撤館等,只是臺灣面對“斷交潮、撤館流”的起始,而非結束,蔡英文表面上說得口沫橫飛,實際上卻仍然“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怎不讓人對臺灣未來憂思難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