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Android智慧型手機發展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接近十年的時間,雖然時至今日,手機的硬體規格還一直在迅猛發展,但「手機SoC性能過剩」的「夠用黨」說法近幾年已經開始大行其道,大有替代「配置黨」的趨勢。

對於用戶來說,日常應用、通信、遊戲、拍照影音,幾乎是手機功能整合的全部。而上面提到的所有功能都需要SoC的機能來提供支持,說SoC是手機身上最重要的硬體一點都不為過。


高通驍龍SoC

其實「夠用黨」的那句話用大白話來翻譯,完全可以翻成「又不是不能用」,聽起來就像某些手機廠商用eMMC「優化成UFS」一樣,只能說是侮辱科學技術的發展。

然而,如果「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讓手機的跑分翻倍而無法改善用戶體驗,那就相當尷尬了。至於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看一看「科學技術的發展」究竟能讓手機獲得多大的實際體驗提升,測一測「新一代」和「上一代」的旗艦級SoC在體驗上究竟有多大的區別。


誰是幸運兒,誰是倒霉蛋

既然有測試,肯定免不了對比。這回登場的兩款手機都是今年的熱門旗艦機型,而他倆從外觀設計上來看簡直就是孿生兄弟。想必大家已經猜到了——


SoC方面,小米6搭載高通驍龍835,榮耀9則搭載麒麟960。這兩款SoC在規格上的差距如下:


軍迷們在說到戰鬥機時,往往都會說出「XX戰機比XX戰機差著一代」這樣的話。手機SoC也一樣,從上面的規格就不難看出,麒麟960屬於上代產品,整體規格略強於高通驍龍821,但在面對高通驍龍835時,依然「差著一代」。

而對於一款SoC來說,最極限的綜合性能測試,莫過於一款「殺卡」遊戲——《王者榮耀》?那太小兒科了,我們今天來看看移動端最難玩轉的超大型遊戲——《NBA 2K17》。

知道測什麼了,問題是怎麼測

如果這是遊戲主播的直播小花絮,那麼我們完全可以不走這些過場,直接開始跑遊戲了。但畢竟大家面對的是嚴謹的評測,「測試流程」當然是少不了的。

這次的測試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具體方案如下:


幀數測試

幀數測試:以最高畫質運行《NBA 2K17》15分鐘,記錄實時幀率變化情況及全程平均幀率。該測試旨在反映手機CPU/GPU基準性能以及遊戲中CPU/GPU降頻對遊戲幀數造成的影響。


溫度測試

溫度測試:在參測手機開始遊戲前、開始遊戲5分鐘後,以及15分鐘遊戲測試完成後,分別測試機身表面溫度最高點。室溫為恆溫25℃。該測試旨在反映參測機型極限拷機溫控能力。


跑分測試

跑分測試:在參測手機開始遊戲前和15分鐘遊戲測試完成後,分別運行一次CPU性能基準測試工具GeekBench 4,觀察兩次跑分的成績差。該測試旨在反映極限拷機升溫前後手機CPU性能的直接變化情況。

廢話不說,開始測吧

由於前文提到的三項測試全部基於遊戲測試完成,因此遊戲測試可以說是本次評測的核心部分。在遊戲中,兩款手機都能做到基本的流暢運行,但不出所料的是,16nm製程工藝的麒麟960「火氣」旺盛,榮耀9機身表面的發熱從遊戲開始兩分鐘後就能用手摸出來;到了第10分鐘後甚至會經常發生幀數掉下25幀的明顯卡頓現象。


榮耀9幀數記錄片段

就操作體驗來看,小米6的表現持續穩定,不僅全程未出現明顯卡頓,發熱情況也要比榮耀9好很多,兩款手機的體驗可以說高下立判。接下來是重頭戲,大家請擦亮眼睛與我們一同分析數據。


小米6全程遊戲表現記錄

在幀數測試中,搭載高通驍龍835的小米6全程平均幀率高達58fps,遊戲開始前10分鐘幀數保持在50fps以上,而10分鐘後則偶有掉落至30~40fps的情況;即便如此,10~15分鐘期間多數情況的幀數依然在50fps上下。


榮耀9全程遊戲表現記錄

而榮耀9的情況就沒有那麼樂觀,全程平均幀率僅有29fps,在終端未進行鎖幀處理的情況下,只能說榮耀9的極限也就是發揮到這個水準。細看幀率變化曲線的前3分鐘部分,榮耀9的掉幀從2分40秒左右開始,而且是從60fps直接掉到25fps,之後一蹶不振。聯繫到上文中我們提到的榮耀9「開始遊戲兩分鐘後就能摸出發熱」,很顯然16nm製程工藝要想穩住Mali-G71 MP8這樣的「火龍」是難上加難,換句話說,榮耀9的GPU從2分40秒左右就開始受溫控措施影響而大幅度降頻,進而造成嚴重掉幀。


左:小米6 右:榮耀9

再來看溫度測試,開始遊戲前兩款手機的機身表面溫度最高點完全沒有區別,均為31.2℃。接下來,我們進行遊戲測試,運行第二次溫度測試。


左:小米6 右:榮耀9

運行遊戲5分鐘後進行溫度測試,搭載高通驍龍835的小米6機身表面溫度最高點達到38℃,而搭載麒麟960的榮耀9則高出1.1℃。此時小米6的遊戲幀率依然在60fps左右,而榮耀9的GPU已經開始大幅度降頻。即便如此,降頻後的榮耀9依然「高燒不退」,我們再來看最後一次溫度測試。


左:小米6 右:榮耀9

在遊戲運行時間達到15分鐘之後,我們運行了最後一次溫度測試。此時榮耀9的CPU和GPU都已經因降頻而至少損失了一半性能,但其機身溫度最高點居然達到了41.7℃;另一邊搭載高通驍龍835的小米6雖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溫度上升,但機身表面始終未能超過40℃,最高溫也僅僅落在39.3℃的位置上。


終於,最後的跑分測試部分來了。在遊戲測試前後,搭載高通驍龍835的小米6分別獲得這樣的跑分成績,可以看到高溫降頻對於跑分的影響還是存在的,遊戲測試後無論是單核心還是多核心的成績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榮耀9這邊你會發現,在遊戲測試後的跑分中,CPU的多核心成績下降非常厲害,但單核心成績居然基本沒有變化。多運行了幾次跑分後我們發現,榮耀9在調教上針對跑分軟體強制大核心滿載運行,完整運行一次跑分後,機身溫度甚至要比遊戲測試期間更高。這也就很好解釋了榮耀9在單核心成績上能夠以滿載大核跑出高分,卻在遊戲測試期間分分鐘被「虐成渣」的原因了。

性能過剩?還早得很

一系列的測試走下來,結局毫無懸念。雖然高通驍龍835所採用的三星10nm製程工藝還僅僅是一代LPE FinFET,也就是「初級階段」,卻已經完勝麒麟960那邊台積電成熟的第三代16nm FinFET Compact製程工藝。


即便今年之前的各路分析預測都稱10nm LPE「只能和16nm FinFET+性能持平」,甚至有傳言稱「10nm製程將會和20nm一樣悲劇」,但高通驍龍835已然展現出10nm製程的巨大潛力——的確,10nm LPE的極限性能提升並不大,但它能夠保證長時間穩定高效的性能發揮,相比14nm和16nm的「三分鐘真男人」要良心太多。


至於今年下半年高通將會發布的採用10nm LPP FinFET(第二代10nm)製程工藝的新旗艦SoC,我們只能說,雖然一切都是未知數,但第二代10nm製程所帶來的更高性能和更優功耗絕對值得期待。

可別忘了,10nm的「油水」被榨乾之後還有7nm,而就目前14nm和16nm製程依然屬於市場主力的情形來看,10nm的生命周期將會比大家想像中更長。手機就這樣性能過剩了?還早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