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在聊天時,總會談到孩子的各種小毛病,比如,磨蹭、不按時起床、不按時完成作業、丟三落四等小毛病。
學會忍得住
但我的一朋友,總是非常優雅淡定。朋友的女兒7歲,早已經習慣了晚上睡前準備好第二天上用的書本;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整整齊齊疊在枕邊;還漸漸懂得給媽媽列清單,比如,媽媽去超市,她寫好自己需要的東西,讓媽媽幫忙採購。幼兒園組織郊遊,也能一項項列好自己需要準備的東西。許多媽媽跟朋友討教經驗,她總是笑笑說:「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忍得住。」
朋友說,她也曾經大清早起來,眼看著時間來不及,急得跳腳,小朋友不緊不慢地洗臉、吃飯,一副漫不經心、時間於我無關的樣子。被催急了,小朋友悠悠地吐出一句:「我們小朋友啊,做事就是慢吞吞的,你越催,我們就越慢。」弄得她哭笑不得。後來,她檢討自己,覺得這樣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跟孩子談判:「以後我們早上7:10出門,你需要自己安排時間,媽媽只會提醒你,不會催你,如果你做不到,後果自己承擔哦。」
一開始,小朋友似懂非懂,也沒太當回事。依然賴床,依然慢慢地刷牙洗臉吃早餐。朋友在一旁看著,愣是忍著沒出聲,等到孩子收拾好東西出門時,離上課時間只剩下10分鐘。毫無疑問,孩子上課遲到,挨了老師的批評。
放學後,小朋友滿臉委屈,怪媽媽送她晚了。接下來的幾天,鬧鐘響後,小朋友依舊翻身睡過去了,依舊遲到。這樣過了幾次後,當鬧鈴響起,媽媽再次提醒時,小朋友已經開始乖乖起床了。在起床「戰役」勝利後,朋友開始漸漸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孩子,比如,一周早餐吃什麼,會讓小朋友自己安排,而她自己則負責採購。再比如,小朋友愛美,她把每天穿衣搭配的權利也交給了孩子。
慢慢地,孩子會的越來越多,現在幾乎完全不用自己操心了。因此,當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時,不妨多忍一忍,看著孩子犯錯不去插手,看著孩子慢吞吞的不去幫忙,甚至明知孩子會承受教訓,也放手讓他去嘗試。我們要做一個陪練而不是比賽的主導者,唯有此,才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但「忍」這件事,並不容易。也不是每個為人父母的,都忍得下去的
前兩天,有一則新聞:一個來自福建,11歲的小朋友亮亮,帶著父親洪舒靖環遊世界。一路上,錢包由兒子掌握,路線由兒子規劃,吃住行全由兒子來定主意,自己則負責騎摩托車帶著他完成旅遊。
在面對媒體採訪時,父親說:「第二天的目的地都是讓孩子定的,住宿的地點也讓他自己選擇,連吃飯都讓他做決定。我想讓他學會生活中的事情都自己做決定,以及面對自己的決定帶來的任何後果。」
他們一路向北,經過福建、江西、安徽、江蘇、山東、河北、抵達北京;然後再從北京一路向南,經過河北、陝西、山西、重慶、湖北、湖南、廣東,再回到福建。一路上,亮亮不僅堅持利用晚上的時間寫作業,還自己整理行李、錄視屏日記、制定第二天的旅行計劃,父親則負責為兒子洗衣服。
對於父親來說,這是他所能想到的,陪伴兒子成長、培養獨立和自律最好的方式。我們可以想像,這一路,父親需要眼睜睜看著孩子犯多少錯,可一旦「忍」住了,孩子自然會看到,自己的決定會取得怎樣的後果,從而,更好的去做下一次這樣的決策。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但是,當我們成為父母,便不由地想節省孩子成長的成本,不由自主地去為孩子做各種決定。
眼看著孩子犯錯不插手,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你忍得住,孩子的收穫一定會讓你感到驚喜。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自律、獨立,但是,你不肯放手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又如何獨立?而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托在父母或者別人身上。
我們本能地想竭盡所能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所以,當孩子有一點點不好的時候,我們會懷著焦急的心告訴他怎樣更好;當孩子遇到一點挫折的時候,我們又心疼的想要插手,幫他度過難關。
但是,我們始終要明白的是,
我們可以做孩子生命的導師,成長的陪伴者,唯獨不能成為他人生方向的干涉者。我們得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慢慢長大。
想要做一個能「忍「的媽媽,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你得學會緩解自己的焦慮
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忍不住的控制,源自於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孩子的焦慮。這個時候,採用「最糟情境預測」的方法會非常有效。比如,孩子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最糟的情況是,以後孩子出國,英語成績受限。
但是,我們同時會有一個解決方案:
第一,不考慮出國留學這條路;
第二,孩子堅持出國留學,這個時候,當他自己做出了選擇,學英語的動力會自然增強。
當這樣考慮的時候,焦慮會少很多,也不會在此刻就急切地強迫孩子一定要把英文學好。
其次,學會傾聽孩子的自我期許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對於孩子過高的要求,來自於我們尚且沒有搞清楚自己希望孩子過一個怎樣的人生,於是,拚命給孩子創造各種條件,這麼做的初衷,無非是希望孩子保有最多的選擇權,能懂得十八班武藝,在任何場合,都立於不敗之地。但是,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這個時候,請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問問他究竟喜歡什麼,願意學習什麼,跟著孩子的步伐走,而不是武斷的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最後,放棄做一個完美的媽媽
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也便沒有完美的媽媽,即使我們真的成為了完美的媽媽,那也一定是剝奪了孩子的另一種能力。比如,自我成長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挫折、在逆境中扭轉局面、贏取良好結果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都是我們成長、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請放棄做一個完美的媽媽,一個快樂、不焦慮的媽媽遠比一個完美的媽媽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