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你的角色就是孩子,你該在屬於自己的年輕時間裡,怎樣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呢?這個問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清楚的,即便這些孩子知道自己目前的工作就是孩子,但是在實際中,孩子未必真的能夠從內心認可,到了行動中也未必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是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這些家長來教育來引導他們。

未成年人的特點就是個性未定,思想未定,心理未定,變數極大,情緒起伏較大,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決定了孩子中大多數人是難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哪怕作為成年人,無論是家長還是父母,費盡口舌,也很難輕易改變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父母的角色是什麼?就是得幫助和引導孩子在搞好學業的同時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絕大多數父母心裡極為清楚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但是具體面對個性鮮明的孩子,活潑且難以控制的孩子。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想幫助孩子並能夠引導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位置的父母一般情況下都是那種熱愛教育工作,熱愛自己的孩子,他們付出無數的時間與精力來幫助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因為自己是他們的父母,就應該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這些父母肯定會用心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孩子的心理狀態,思想狀態,學習的狀態,而且是不會隨意去干涉孩子的學習生活,而是盡可能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在了解孩子需要之後再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尋找合適的機會與他們溝通交流。這些父母不會板著臉教訓孩子,更不會因為孩子遇到困難就指責孩子,批評孩子,而是盡可能聆聽孩子的心聲,盡可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必要而到位的幫助,讓孩子感覺父母是知心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長輩。 

孩子是動態變化的,不可能和書本一樣由父母使喚,是需要父母時時刻刻關注們,才可能真正把握和了解他,才可能尋找到合適的教育時機,才可能幫助他。孩子是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幫助,但不是需要父母施捨與指責,是需要父母在恰當的時間用恰當的方法來引導與幫助。這種幫助就跟喝水一樣自然,不是刻意去尋找,不是擺出一種姿態,而是像風一樣,像空氣一樣,來到他們身邊,讓他們感覺自己這是他們需要的。 

要讓他們有理想,不是父母唱高調,不是父母教訓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是讓他們在生活經歷中感悟到,體驗到,讓他們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思索,進行反思,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的缺點。作為父母,只是提醒他們明白自己是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孩子能夠接受,我們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如果不是這樣,即便我們如何強勢也是暫時,並不能真正幫助和引導孩子。

你的教養觀是哪一種?是嚴格虎媽、使命必達的直升機父母,還是自律甚嚴的德國媽媽?在閱讀本文前,透過下列教養情境模擬,勾選出你的教養方式。這份表格沒有標准答案,因為教養不能復制,但經由這份表格,爸爸媽媽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教養模式,也可以進一步看看德國媽媽怎麼處理這些讓父母頭大的教養問題!

教養情境模擬測驗表:你會讓孩子做家務嗎?

當然不會,家事是父母該做的,孩子只要負責把書念好。

讓他學習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訓練其獨立性。

孩子太小,家事做得不好會導致挫折感,所以不該讓孩子做家事。

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鍛煉孩子

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因為大部分家長都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做些能力所及的事情,即使孩子想做,也會怕孩子累著而拒絕孩子的要求。德國父母則相反,只要願意,他們就支持孩子多嘗試。

一次,我看到樓下的鄰居約翰尼將軍竟然在打掃樓梯。我們看到他時,他的左手提著一個水桶,右手拿著拖把和抹布,搖搖晃晃地從樓上走下來。

別以為“約翰尼將軍”是個年邁的老人,其實他只是個七歲大的孩子。他的夢想是長大之後當個將軍,所以替自己取了這個非常引人注目的名字。但是這個孩子天生有點殘疾——左腳微跛,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特別是在負重行走或者上下樓梯時更是明顯。下雨天的時候,他的左腿還會不時地疼痛,需要拐杖才能行走。

見到他搖搖晃晃的樣子,老公趕緊過去幫忙,但是沒有想到,約翰尼將軍卻拒絕了,並且有些生氣。他對老公說:“不,王先生,我自己可以,請你走開。”

只是想幫你,約翰尼將軍!老公顯然不太理解他的反應,不明白哪裡做錯了。

“王先生,謝謝你的好意,我說過了,我可以自己來。我要開始工作了,今天是我的勞動日。”約翰尼將軍依然生氣地說。既然這樣,我們只好無奈地走開。

“難道是他心情不好?還是被父母逼著工作不開心?”上樓的時候,我問老公。

“不知道,我們乾脆去問他母親吧!”說完老公帶著欣欣,去敲約翰尼將軍家的門。

自己能夠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幫助

開門的是約翰尼將軍的母親瑪麗女士,我們說明來意之後,她開心地哈哈大笑,弄得我們更是摸不著頭緒,於是她邀我們進屋裡坐,慢慢向我們解釋:“約翰尼將軍去打掃樓梯是自願的,不是我要他去做的。”

“他是不是要用工作來賺取零用錢啊?”我問瑪麗女士。

因為我知道國外有很多家庭,孩子的零用錢都是靠勞動獲得的。

“不,不,王太太,約翰尼是義務勞動,沒有報酬。”瑪麗連忙否認了我的猜測。

“義務勞動,瑪麗阿姨,約翰尼哥哥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欣欣仰著小腦袋,天真地問瑪麗女土。

“這是他自己規定的,每個周末是他的勞動日,具體的任務就是打掃樓梯間,從一樓到六樓,包括擦拭欄桿。當然,這兩天家裡也是由他來打掃,例如洗碗、掃廁所、垃圾分類等。”瑪麗女士一臉自豪地說。

“這麼多工作要做?約翰尼哥哥太可憐了。”欣欣聽了瑪麗女士的話,連連搖頭。

“不,欣欣小姐,約翰尼覺得很快樂,怎麼會可憐呢?”瑪麗女士糾正欣欣的看法。

“那他為什麼要拒絕我的幫助呢?剛才我想幫他,他似乎很生氣。”老公對於約翰尼將軍剛才的反應相當不解。

“王先生,千萬不要怪他啊!他覺得接受別人的幫助是一種無能的表現,特別是這種小事,他認為自己能夠完成的就絕對不會接受幫助。”

“呵呵,我哪會怪一個孩子呢!”

“這樣就好。唉,即使我們做父母的,也不會主動幫他,除非他向我們求助。”瑪麗女土說。

“我們知道他有點跛腳,做這些事情有些困難,但是我們絕對不能主動去幫助他,否則會讓約翰尼的心靈受到傷害。更重要的是,我們擔心經常幫助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勞動的意願。”瑪麗女士繼續向我們一一道來。

“你們考慮得真長遠啊!”

“無論父母或朋友都不可能幫孩子一輩子。以後的路還很長,他必須自己走完。如果不勞動,就會失去生存的基礎。我們之所以這麼狠心,其實是為了孩子好。”

說最後一句話的時候,我看到瑪麗女土眼眶裡泛著淚水。

德式教養鐵規則: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愛孩子,就要做長遠的打算與考慮,要學會放手鍛煉孩子。”瑪麗女士的一番話,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深受啟發。事後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並且找老公討論。

“瑪麗女士用心良苦,所以絕不會多幫孩子做一些事,而是讓孩子自己做!”

“嗯,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四肢健全的人都很難找到成功的機會,更不用說天生跛腳的約翰尼了,所以必須從小磨練他的意志,培養他百折不撓、不甘心失敗、不依靠任何人生存的精神。對於約翰尼將軍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想想我們身邊許多小皇帝、小公主,每天過著“父母貼身照顧”的生活,不懂得感恩,還時常發脾氣,獨立性差,以至於長大之後仍然要依賴父母的幫助,即使上了國高中還會把髒衣服丟給父母洗。如果將來有一天,這些衣食無憂的孩子們要約翰尼將軍競爭的話,結果會如何呢?

“當然不言自明!”

“其實,我覺得許多孩子之所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責任還是在父母身上。”

“是的,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多父母之所以覺得帶孩子這麼累,完全是咎由自取。”

老公這番話讓我想起了一件事——還沒來德國之前,我在一所小學當老師,為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和勞動的習慣,經常要求學生從事義務勞動,並且要他們把經過寫成作文。這樣一來,可以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可是結果卻讓我非常失望,不僅學生對此非常不理解,常常敷衍塞責、草草應付了事,很多家長對我的做法也不以為然,認為我多此一舉。甚至有位家長認為是我收了某公共設施維護單位的錢,才讓學生去義務勞動。這些家長如果能來德國看看,就會知道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太落伍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