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種天然血液稀釋劑,大蒜榜上有名,經常這樣吃,血栓一掃光

來寶科學 2018-07-06 14:36:41

【天然稀釋血液的食物,成分和補品】天然血液稀釋劑是降低血液凝結能力的物質,凝血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有時血液凝結得太多,導致並發症,是很危險的。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如先天性心髒病,可能需要使用血液稀釋藥物來降低心髒病或中風的風險。在嘗試這些藥物之前,一定要和醫生談談,因為它們可能沒有那麼有效,可能會干擾一些處方藥。

最好的天然血液稀釋劑來自於食物,一些食物和其他物質可以起到天然血液稀釋劑的作用,並有助於降低血栓的風險,包括以下清單:

1.姜黃

姜黃含有姜黃素,具有抗炎和血液稀釋的特性。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這種被稱為姜黃的金色香料用於烹飪和藥用目的。姜黃素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血液稀釋或抗凝作用。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服用一劑姜黃香料可以幫助人們保持血液的抗凝狀態。人們可以在咖喱和湯中加入姜黃,也可以把姜黃和熱水混合,做成一種茶。

2.姜

生薑是另一種可以防止血液凝結的消炎藥。它含有一種叫做水楊酸的天然酸。阿司匹林(乙醯水楊酸)是水楊酸鹽的合成衍生物,是一種有效的血液稀釋劑。為了得到天然水楊酸的抗凝效果,人們可能想要在烘焙、烹飪和果汁中經常使用新鮮或乾燥的生薑。然而,天然水楊酸鹽不太可能像血液稀釋藥物那樣有效。2015年對10項研究的分析也表明,生薑對血液凝固的影響尚不清楚。這表明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充分了解生薑的血液稀釋特性。

3.辣椒

辣椒也富含水楊酸鹽,可以作為強大的血液稀釋劑。辣椒非常辣,但是很多人只能吃少量。

含有辣椒的膠囊可以在健康食品商店和網上買到。這種香料的其他好處包括降低血壓,增加血液循環,減少疼痛感。

4.維生素E

杏仁是維生素E的極佳來源,可以減少血液凝結。維生素E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減少血液凝結。這些影響取決於一個人服用的維生素E的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膳食補充劑辦公室建議,服用血液稀釋藥物的人應該避免大量攝入維生素E。目前還不清楚有多少維生素E能稀釋血液,不過人們可能需要每天服用400多個國際單位(IU)。例如,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E補充劑,在長期的基礎上,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E比服用補充劑更安全。含有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杏仁,紅花油,向日葵油,向日葵的種子,小麥胚芽油,全穀物。

5.大蒜

除了在食物和烹飪中通常令人滿意的味道外,大蒜還有天然的抗生素和抗菌性能。一些研究報告稱,無臭的大蒜粉具有抗血栓作用。抗凝劑是一種能減少血凝塊形成的物質。另一項對幾項大蒜研究的綜述表明,大蒜可能會使血液變薄,不過其影響很小,而且持續時間很短。

盡管如此,美國家庭醫生學會還是建議人們不要在計劃的手術前7到10天服用大劑量的大蒜,因為大蒜具有抗血栓的特性。

6.肉桂

肉桂含有香豆素,一種強大的血液稀釋劑。華法林,最常用的血液稀釋藥物,是從香豆素中提取的。桂皮含有比錫蘭桂皮高得多的香豆素。然而,長期服用富含香豆素的桂皮會造成肝髒損傷。除了使用其他天然血液稀釋劑外,最好在飲食中堅持少量的肉桂。

7.銀杏葉

中藥從業者使用銀杏葉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銀杏也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草本補充劑。人們用它來治療血液疾病、記憶問題和低能。根據一些資料,銀杏能稀釋血液並具有纖溶作用。這意味著可以溶解血凝塊。一項研究報道銀杏提取物對治療血塊的藥物鏈激酶有類似的作用。

然而,這項研究是在實驗室裡完成的,而不是在人或動物身上進行的。進一步研究銀杏是否對人體有同樣的作用是必要的。

8.葡萄籽萃取物

有一些證據表明葡萄籽提取物可能對一些心髒和血液狀況有潛在的好處。它含有抗氧化劑,可以保護血管和防止高血壓。葡萄籽提取物也可以作為天然血液稀釋劑。由於這些影響,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建議患有血液疾病的人,服用血液稀釋藥物的人,以及即將進行手術的人不應該服用葡萄籽提取物。

9.當歸

當歸是一種傳統的中草藥,可以延長血液凝結的時間。對動物的研究表明,當歸顯著增加了血凝塊的時間。這一效應可能是由於當歸中香豆素含量,正是這種物質使桂皮成為有效的抗凝劑。

10.菊科植物

黃芪是一種藥用草本植物,與雛菊或星形科同屬。有偏頭痛、消化系統疾病和發燒患者可以服用,黃芪也可以通過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和防止血液凝結而起到稀釋血液的作用。可以用膠囊或液體的形式服用。

11.菠蘿蛋白酶

菠蘿蛋白酶是一種人們從菠蘿中提取的酶,可能是治療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的有效藥物。

研究表明,菠蘿蛋白酶可以稀釋血液,分解血塊,減少血塊的形成。這種酶還具有抗炎作用。

許多天然物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凝血,但是自然療法不太可能像血液稀釋藥物那樣有效,有血栓風險的人不應該用它們來代替處方藥。政府當局不像食品和藥品那樣密切監測草藥和補品,因此,人們在購買前應該仔細研究不同的品牌,以確保它們以質量和純度著稱。(Lily 20901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