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一個人的命呢?第一個,看他有沒有孝心;第二個,看他有沒有敬畏心,比如尊敬老師,敬畏天地;第三個,看他有沒有感恩心,如果一個人特別有感恩心,他得到一點就總想著要回報,這樣的人命一定好。
第四個,看一個人他有沒有慚愧心。佛法裡總結有七種內在財富,其中有一個就是慚愧。有慚愧感的人會不斷進步,因為他做得不好自己就會慚愧,明天就會做得更好一點。我們要求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跟誰學習的?豐田。
豐田是世界汽車中的第一大品牌,那它是怎麼發展來的呢?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看到產品的一點點缺陷、不足,然後就改變它們,這就叫慚愧。這個慚愧是指我們對生命,對我們自己,能看到一點點不足,然後改進一點點;又看到一點點不足,又改進一點點。當這樣去思考我們有哪些不足的時候,這就是慚愧。
所以我們從一個事就見一個人,從人見心,從心見命,從命見一切,因為命就是一切。基本上我跟別人打交道,就習慣這樣判斷,一般比較準確。我曾經跟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一起吃飯,雖然他信佛,但他吃飯時卻點了一盤肉,這還不夠,還要點一杯酒。因此我判斷,此人無敬畏,就絕對無福。
他跟我一個出家人一起吃飯,難道一頓飯不喝酒、一頓飯不吃肉他就不行嗎?這件事對我沒有關系,我正好可以超度一下積累功德,但對他就不一樣了。他自己沒有敬畏心,就沒有福,果然沒到三個月就他就被公司炒魷魚了。
所以跟人打交道,不要看他的能力,要看他的能量,能量要比能力重要多得多。能量就是福氣,能量就是慈悲,能量就是愛,就是奉獻,就是感恩,就是慚愧,能量就是孝道、恭敬。從小細節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命,我們不需要去算八字,很麻煩,而且八字是死的,人的身、口、意這三業是動態的。
比如我曾經判斷一個人,他在吃飯時,碗裡還有菜卻還在不停的夾,就表明這個人很貪心、無福,所以不要跟他合作。如果一個人連一個好菜都要轉到自己面前,那麼如果你們合作得到利益了,他會怎麼做?他肯定要先搶占。
所以跟人合作,要多請對方吃飯,還要看是誰買單,通過一些行為細節你就能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合作。如果等你買單完了,對方才說“我去買單你怎麼買了?”之類的話語,實際上他就是等你先買單,這樣的人就沒有福氣。
我們有很多人學佛,經典背了很多,但思維模式沒改,以至於學到的都落實不到生活中,落不到行動中來,所以基本無效。真正的學習佛法,就是要把我們的思維模式改過來。
比如我們更換電腦,換蘋果、換索尼、換東芝……換各種品牌,但如果內在程序沒有改,那怎麼換不也是一樣的嗎?實際上我們不是換電腦的品牌,而是換裡面的程序,換裡面的文件。當電腦裡面的文件變了、程序變了,電腦就變了。
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一個人的生命就是一個程序,主程序加子程序,孫程序,再加重孫程序,它是豎形結構。我們若懂得這個程序的原理,那修改一條語言,整個程序就變了。
為什麼我重視年輕人,重視學生?因為如果這個孩子程序修改完善一點,那他整個未來一生會跟之前的未來人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所以,我們知道該如何教導孩子。比如讓孩子帶食物上學的時候,不要隻帶他一個人吃的,要讓他想到寢室的同學。
我以前去買水果,一買就買5斤、10斤,旁邊人會問,師父你吃得完嗎?我說一個人怎麼能自私,總是隻想到自己呢?奉獻分享的人才百分之百有福氣。所以這樣教導、幫助孩子,孩子將來肯定有福。
我們一年讓孩子分給同學的食品、禮物價值可能都有三、五千,你也許會認為這是吃虧了,覺得那些錢可以給自己買個手表戴。但在孩子的生命中,如果你一年給他種5千元的福田,他就會漲50萬的福報,甚至是5千萬的福報,因為這5千元都會變成種子,改變他的整個人生程序。
想要有福氣很簡單,一個奉獻的人肯定有福,因為他每天都在想如何能幫助到別人。所以企業家也是這樣,每天在想如何用自己的產品幫助到人,如何用自己的平台利益到人,如何用自己賺的錢利益到國家、社會……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才是有福報的人生,這樣的人才能夠得到更多。
這就是菩薩的思維,雖然會得到更多,但自己也不用,繼續奉獻給眾生,由於奉獻又會得到更多,他就再繼續奉獻……如此循環。菩薩有52個等級,怎樣一個等級一個等級地升上去,然後到最後53個等級的時候成佛?他是怎麼成佛的?就是奉獻眾生而成佛的。所以做人要有奉獻心與分享心,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