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一味地吃大餐「吃到飽」,大魚大肉及膏粱厚味,加上喜愛吃快餐,如烤、炸、刺激食物及含磷、鉀、鈉的高濃度飲料,雪上加霜,個個都是「傷身」或破壞體內免疫系統的凶神惡煞。
眾所周知,節假日前後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一個時間段,因為這個時候最容易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容易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引起心髒病發作、中風等疾病。
平日里吃十成飽的人,到了這些時候可能會吃到十二成飽,甚至更多。這樣帶來的突發風險不容小視。
適度保持「饑餓感」 啟發免疫機製
免疫系統的結構是在擊敗從體外入侵的病原體,和在體內產生的癌細胞,就如軍隊攻擊敵人、保衛自己的國家一樣,免疫系統也要攻擊病原體和癌細胞來保護人體。
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說免疫力增強,來自「少食,幾分飢餓感」。 中醫養身講求是「若要小兒安,須受三分飢與寒」在元朝滑壽、難經本義:「胃者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人無胃氣,則死生之要會也」。
免疫力就是細胞“干不干活!”
正如長崎大學醫學博士石原解釋:所謂免疫力,就是白血球的吞噬力和殺菌力。
當人飽食終日、膏梁厚味,體質變酸,酶作用會受到阻礙,內分泌失調,荷爾蒙也會受影響,人體吸收會阻礙排泄,排泄機能減弱,免疫細胞降低,反之則增強免疫機製。
如同糖尿病人,血液中血糖過多,白血球的貪吃力、殺菌力就降低,免疫力隨之減退,因此糖尿病人易並發肺炎、肺結核等二次感染症。
「少吃,能長壽的科學依據」
英國《自然》雜志發表報告說,限製哺乳動物的糧食攝入量,可以降低脂肪在體內的不斷堆積,能夠有效地延長生命周期。
美國、英國、加拿大和葡萄牙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長期少吃糧食的實驗鼠,其壽命可以平均延長30%以上。科學家們解釋,在這種情況下,老鼠體內的脂肪堆積大大減少,可能是生命周期延長的決定因素。
人保持饑餓狀態,也就是讓體內的吞噬細胞保持饑餓狀態;隻有讓它們保持饑餓狀態,才能清理體內的垃圾。因此不僅一個健康人需要保持饑餓狀態,就是一個病人也需要保持饑餓狀態。
「每餐七八分飽,保持適當飢餓感」
排泄活動則轉而旺盛,間接活化免疫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不致常生病。飲食規律、營養均衡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可起到雙向調節作用,使「高者抑之,陷者舉之」,進而調整、平衡人體免疫系統。
刻意地保持一些饑餓感則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積極的作用。好的飲食習慣,除了保證清淡飲食,一日三餐保持規律,還應該一頓飯隻吃七、八成飽,保持適當的饑餓感,尤其是在晚餐的時候。但需要提醒的是,有低血糖症、糖尿病的人不可擅自禁食。
「7分飽外,營養要均衡」
露露告訴大家,雖然是7分飽的份量,但是仍然要注意食物營養成分的組成,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因為五大營養素的攝取量不平衡,就會引起身體不適,出現過重或肥胖、營養不良,或各種因為缺乏某種特定礦物質或維生素而產生的疾病,直接影響健康與長壽。
「晚餐要吃,但是要少」
因為人在夜里睡覺不消耗熱量,因此吃進去大量的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這些脂肪存積在腎囊里,那麼肚子就越來越大了。當然這些脂肪也分布在身體各個部位,諸如:皮下、血液、心肌、肝贓等,這造成了人體功能的減退。
但是,長期不吃晚飯胃將會變得扁,很容易得胃癌以及與胃相關的其他疾病,因此露露建議大家晚上做點粥食用。什麼粥都可以,因為粥有助於消化,而且不會長胖。
「晚飯不要吃葷腥」
醫學研究發現,晚餐經常吃葷食的人,比經常吃素食的人,血脂較常人高三至四倍。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的人群,如果晚餐經常吃葷,等於火上澆油,會使病情加重或惡化。如果晚餐經常攝入過多的熱量,容易引起膽固醇增高,而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內壁上,久而久之,就會誘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晚飯不宜吃甜」
晚餐和晚餐後都不宜經常吃甜食。國外科學家曾以白糖進行研究發現,晚餐吃含白糖物,血液中所含的中性脂肪濃度比會高很多。
「晚飯不要吃太晚」
告訴大家,晚餐也不宜吃得太晚,否則容易患尿道結石。據測定,人體排尿高峰一般在進食後四至五小時,如果晚餐太晚,到晚上八、九點鍾才進食。那麼,排尿的高峰便在淩晨零點以後。不僅影響睡眠,也會造成體內結石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