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給給她吧,她那麼小頭一次來咱家,再說了,隻是拿你一個娃娃而已,你還有那麼多個呢,給她吧,聽話。“媽媽對著8歲的小雅說了這麼一段話,小雅心里淌著淚的把她最愛的粉色大熊娃娃遞給了隻有5歲的小表妹,隻是因為小表妹吵著要哭,媽媽安慰著小雅說:”沒事哈,就一個娃娃,媽媽回頭再給你買一個,沒什麼的,聽話,乖孩子。“
7歲的小君喜歡玩一些男生的愛玩的小玩具,比如她經常愛玩的彈力球,有次去哥哥家里看見他有一個十二生肖系列的小狗狗的彈力球,玩起來之後愛不釋手,就不想放下了,哥哥找她要,她也不撒手,倆人爭執了起來,伯伯跟哥哥說讓讓她,回頭爸爸再給你買個,哥哥跑去自己的屋子里哭了,伯伯隻能無奈的跟君君爸說,“不好意思讓你見笑了。”君君爸也很尷尬。
隻能匆匆忙忙的帶著君君客套了幾句回家,說來也真是巧合,也就一個禮拜的時間吧,君君媽媽的同事帶著孩子來君君家玩,看見了那個可愛的狗狗彈力球,同樣玩上就撒不開手了,哎,這不能說算是一報還一報吧?君君媽同樣的勸君君,君君堅強的忍住了淚水,等到同事阿姨帶著孩子回家之後,對著媽媽哭了起來。
還有一個小故事其實說起來挺負能量的,小建去了哥哥小林家,看上一個變形金剛就特別喜歡,倆家父母在聊天的時候,小建跟哥哥一起在玩變形金剛打架的遊戲,玩了半小時後父母聊的差不多準備回家的時候,就看小建在玩具邊上站著不動,一雙眼睛直勾勾的看著那個變形金剛,小建媽媽一看就知道小建的心思了,就直接走到小建身邊跟小建偷偷說了句:"喜歡就拿,沒事,你是小孩子,他們不會說你的。不給的話,你就哭好了。"
小建一聽,臉色突然就變好了,拿著玩具就走到父母邊上去了,小哥哥看見了就不開心了,跟他說:“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拿走。”小建聽見了直接就哭鬧起來,伯伯直接就說:“沒事,拿吧,沒事,我再給他買個。小林啊,別跟弟弟搶,當哥哥要有哥哥的範兒,不就是個玩具麼,送給弟弟了。”小林一臉不開心的樣子卻又不敢不聽爸爸的話,隻好把自己心愛的玩具親手送給了弟弟小建。
這種事情,其實在年幼的時候經常發生,這是否是一個好的習慣呢?或者往大了說是一種不好的社會現象?
弱者有理或者說被要者的一種要面子的行為,在中國,面子很重要,別人家去你家,要招待好,同時有所求,也要禮貌的回應。但是!禮貌是有限度的,請不要拿孩子的玩具去取悅別人家的孩子!在這件事本身來看,孩子到別人家就想拿別人家的玩具時,已經做到了不禮貌的情況,不要跟我說這隻是一個孩子,不要強求他做這做那,懂禮貌就應知道不該要什麼,這些東西都是應該在幼年時期孩子的家長教育範圍之內的東西。
很多孩子在被要了東西之後,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會變得自私,不會分享,不合群,一看別人家孩子來了,閨女就趕緊把自己的玩具啊娃娃啊什麼的藏到另一個屋里子,關上門,不讓別人進。怕丟失自己最愛的小財富。父母往往在這個時候總會跟孩子談心講:“不就是一件玩具麼?爸媽再給你買一件。不要這麼小氣。”既然是送給自家孩子的玩具,那麼對於孩子玩具的歸屬就請不要干涉了,對孩子來說,玩具不僅僅是玩具,我們要換位思考。
如果你總是說孩子“不愛分享”、“不大方”,那父母應該首先做出表率,什麼樣的才叫大方!比如:把最心愛的包包送給別人?把最喜歡的房子、車子、票子與人分享?
不要覺得玩具和房子、車子沒法比,其實全在於擁有者的態度,孩子和你一樣,把玩具當成自己的寶貝。
或者你也可以試想這樣的場景:
別人來你家拿走你的兩件喜歡的衣服、包包等,你還不能表現出不開心;
別人把你家房子、車子、票子充公,說要支持廣大苦難人民…你還得鞭炮慶祝!
說老實話,用自己孩子的玩具取悅別人家的孩子,真心不可取!
而喜歡拿別人東西的小孩子會養成以下幾個壞習慣以及壞的後果。
1碰到想要的東西就要拿,學會了“假哭”
有句成語叫“恃寵而驕”,意思大約是倚仗別人的寵愛而驕傲自滿,而孩子隻是因為大人對他的寵愛,或者抹不開面子,就給了他,一次二次,孩子覺得這個法子可行啊,百試不爽,就可能經常用了,一來二去,孩子去哪都哭鬧,自己作為家長也搞得毫無辦法了。隻能丟臉。
2沒規矩,不會講道理
孩子從小就得寵,大家都慣著他,都在說:“沒事,孩子小,我們讓讓他就好了。”現在小了都這樣,長大之後自然而然還是這個樣子,等到長大了,沒有人再慣著他,他我行我素的姿態會招來很多人的討厭,免不了發生衝突,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樣的人以後很難交到正派的朋友,因為守規矩在日常來說是一件基本的事情,沒有規矩的人很容易被群體排除在外。我們小時候講的是規矩,大了之後,規矩就變成了法律,再哭再鬧,法律不容情。
3影響自己以及父母的形象
說實話,孩子怎麼樣,真的是看家長如何教育,父母從小開始教育,別人家的東西不能拿,如果喜歡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我們去給你買,實在想要,也可以去找人家換,用自己的玩具跟人家的換,但是不能搶!如果這點很基本的要求都不會教,那真心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漏洞,同時雖然大家都知道背後說人不好,但是你家孩子要是把認識的都要了一遍,你就真別怪人家合起夥來說你家教的問題了。
媽媽叨叨叨:拿別人家的玩具這件事,可大可小,但是,這種社會現象形成的同時,就造成了兩種孩子的發展,實在不可小視,也許現在的你已經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但你永遠還記得小時候那件最愛的玩具被一個小朋友搶走的事情吧!請合理教育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