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是農曆的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張燈應是佛家的專利。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神威,所謂“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而燈火的照耀則有兩種妙用:一是破人世之陰暗;二是現佛之光明,以摧芸芸眾生之煩惱。 因此在佛教儀式中,就把燈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佛家鼓動信徒們張燈,經典中反複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為世燈明最福田”,甚至鼓勵佞佛者剜肉燃燈,以供養佛。所以曆來朝山進 香,以求佛佑者,總要供奉燈油,以示廣種佛田;而佛教盛會則需大明燈火,以光明法王。據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為紀念佛祖 神變,此日需舉燃燈法會。隨著佛教東漸,正月十五燃燈之風,亦隨之而來,現今藏語把燈節稱為“局阿曲巴”,其意即是正月十五供佛,這正是元宵節張燈源於佛教的鐵證。
我國始行元宵張燈,是在東漢。據說是當時佛家與道家鬥法的結果。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遇到道家的責難,結果在宮廷中與道士角試法力,燒經像無損而發光,漢明帝惑 於佛法,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以表佛法大明。佛家的神燈火種在中國大地點燃之後,就逐漸地燎原起來。佛僧積極勸導人們張燈,北齊時僧人那連提耶舍就曾譯《施燈功德經》 一卷,備說施燈之功德。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西方來的佛教徒廣泛宣傳“神燈佛火” ,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我國幅員遼闊,曆史悠久,所以各地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不盡相同,各有特色,但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等活動幾乎是各地元宵節都有的民俗。
說起元宵節的由來,更是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曆史淵源。
相傳,佛教雖然在西漢末年就傳入了中國,但影響並不是不大。
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用儒家思想理論建立和規範社會及統治秩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到了漢明帝時,社會環境的變化,需要有新的思想理論來填充。於是漢明帝就大力推崇佛教。
他對佛教的推崇和禮遇,招來本土教派的大為不滿,以道教為首的本土學說教派紛紛向明帝提出異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一律張燈結彩,表示對佛教的崇敬。自此,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觀燈的遊人如織,萬人空巷,成為最熱鬧也最富特色的年節慶典之一。
供燈除了可獲上述二經佛說的十種功德之外更能於現世獲得三種清淨心:於如來已設供養,知身不堅,攝堅身想;知財過患,攝堅財想,是名第一淨心。於如來無上福田、最勝福田,能受最勝供養者,所已作供養,不畏墮於地獄、畜生、餓鬼。此善根已作人、天善道之因,得於妙色資生眾具,又得智慧、安穩、快樂,乃至能得菩提之果,是名第二淨心。於諸佛已作舍施,已作福德,已舍慳貪,已除慳過;施心無慳,施心增長,是名第三淨心。
值此新春伊始,讓我們一同在佛前普點光明燈──祈願佛法的慧燈遣除世間一切無明、黑暗,令每一個眾生都能獲得光明智慧、平安幸福!祈願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佛前供燈,點燃內心中「自性慧燈」之光,在新的一年里,改往修來,福慧雙增,自照照他,照亮光明美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