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則在幼教夥伴的教育社團裡面回覆的一個問題:
問:晚上幫孩子洗澡的時候,即將在下個月屆滿三歲的孩子問"媽媽,妳怎麼沒說(快點,快點)?!"我才驚覺,原來急性子的我,常在不知不覺中催促著孩子,這對我和孩子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呢?
答:
催促孩子,尤其是在孩子0-3歲的階段、0-6歲的階段,對孩子影響頗大。
孩子本身有著與生俱來的「發展節奏」,跟我們大人做事情的節奏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觀察三歲以前的孩子,他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是慢條斯理的;那是因為他們正在透過與外界的互動,來建構自己內在的心智。同時,更藉由探索環境的過程,連結自己「內在的導師」,讓自己在心靈上獲得安穩、和平、平靜、與喜悅。
但是,在現今這轉數極為快速的世界裡,我們成人都已經習慣急著要完成我們生活裡所有的事。孩子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形中也會被拖著走、無形中也成了犧牲品!
但不幸的是,當我們在催速孩子「快點、快點」的同時,他們為了配合我們大人的步調,而因此又會失去自己做事情本有的步調、以及生命本有的節奏。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有兩種情形:
1. 他會因為一直跟不上媽媽的步調,達不到媽媽的要求而感到沮喪、氣餒,情緒會出現,結果讓自己變得更慢、媽媽更火(…之後大人會怎樣,就可想而知…)在這惡性循環下,我們不會給予孩子任何正面的教育成果;
2. 或許孩子能夠讓自己動作加快,配合媽媽的要求來完成事情;但同時,在使用一個「不屬於自己節奏的方式」來做事情,無疑是間接地對孩子「揠苗助長」。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會逐漸失去跟自己內在導師、內在節奏的連結,慢慢變成做事情丟三忘四,做事情雜亂無章,急躁、一味想要快的個性,就會慢慢形成。
現在國小,越來越多孩子做事情急躁衝動、求快不求準、馬馬虎虎、隨隨便變…,誰讓我們的孩子變成這樣呢?其實都是我們成人。是我們讓這些孩子在0-6歲的時候,吸收了「做事情要快的觀念」,讓他們認為「做得快」比「透過做事情讓內心有所領悟、有所成長」更重要,而形成日後「重速度不重品質」的人格特質!
試問,這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所以我們常跟家長說:「教女教兒,先教自己」。為人父母,或在從事幫助生命發展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要常常反省自己,什麼行為對孩子是有幫助、什麼是沒幫助的。急躁、求快,往往都是「只快一時、輸了全盤」的作法。
這篇分享,是站在孩子的發展立場,希望誠實地讓大家知道孩子的發展需求是什麼的。這番話是我看著我教導的孩子們從小到大、從幼稚園到進入國小以後發展如何,多年以來的見證;希望在這邊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更瞭解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來幫助他們成長,以及讓我們可以一起省思在教育孩子上,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些什麼。
若內容有令您感到不舒服之處,深深地跟您說聲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