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在幫忙了
澤澤與花寶都上學了,我與老婆難得的空閒時間,與友人約在餐廳相聚.我們聊著天,而友人的老婆一旁忙碌地照顧孩子.服務生端菜上桌,友人老婆提醒著兩個孩子:「要吃飯囉,把玩具都收起來了.」一邊叮嚀著,一邊還要把餐碗拿出來,開始分食給孩子,再拿出剪刀,細心的剪碎碗中的食物.此時,孩子們為了搶奪玩具而大聲的爭吵著,兩人硬抓著玩具沒有要相讓的意味,友人老婆只好放下剪刀,起身排解糾紛.突然一個大力,孩子把碗給撞翻了,半倒的碗,些許飯菜傾倒在桌上,但爭持卻沒有因此而停止.友人老婆有點生氣地轉身對她老公說:「你可不可以過來弄一下孩子?」
友人應該是有感受到老婆的怒氣立刻起身去處理,我也催促著:「沒有關係,你先去弄小孩.」慌亂的狀況好不容易稍微解除了,友人才一下又回到位置上,他的老婆立刻說:「還沒有弄完啊,請你餵孩子吃飯.」友人臉上露出不情願的表情,碎唸著:「好啦,好啦.我都已經在幫忙了,妳講話幹嘛這麼兇啊!」聽到『幫忙』二字的友人老婆,不顧我們在旁邊,更加生氣的說:「什麼幫忙?孩子你也有份,不要說得一副孩子的事情都沒你的事一樣.」
此時,我們完全不敢說話,趕緊低頭裝沒事吃飯。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似乎有點簡單化的把家給一分為二了.老公只要負責上班賺錢,至於家裡的所有事情,包括照顧孩子,都歸屬於老婆的責任,特別是全職媽媽特別明顯.於是乎,才會有『這不是我應該要做的事情喔,我做了是在幫妳的忙』的觀念出現。
孩子就是夫妻共同的事
回家的路上,老婆好奇的問我:「你怎麼都沒有這種想法啊?」我疑惑地反問:「什麼想法?」老婆說:「認為孩子的事情都是我的事啊?畢竟我沒有上班,主要就是在照顧孩子啊!」我想了一想說:「嗯~我也不知道耶!」老婆追問:「家裡的事情,我們也都會分工啊.像洗衣服是我要弄的,倒垃圾是你要去倒的,那為什麼孩子的事情,只要你在的時候,反而做得比我還多?」我笑了一笑說:「因為東西是死的,孩子卻是個活生生的人啊.」老婆聽不太懂:「什麼意思啊?」我解釋:「做家事可以劃分責任歸屬,但孩子不可以.因為~照顧孩子就是在跟孩子產生情感的交流與累積。」
衣服不會洗一洗就跟我們撒嬌,垃圾不會帶到外面去倒就跟我們討親親,碗不會跟我們聊天,拖把不會跟我們牽手,但孩子會.孩子會因為我們照顧他而產生信任感;孩子會因為我們陪他玩而依賴;孩子會因為我們跟他聊天而分享心事;孩子會因為我們長時間情感的累積而產生思念.
親子之間情感的堆疊,需要每一件照顧孩子的小事來累積的
假使我們如此容易地把孩子的事情都劃分為某一方的責任,然後因為很累,不想去照顧孩子;下班想要休息,認為照顧孩子是被逼的、只是在幫忙.這種打從心底的不願意,當然無法與孩子之間產生情感的交流.而孩子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特別是心靈上的疏離,不會因為爸爸或媽媽這種表面上的稱謂而拉近.我深深地相信著,我們現在不理孩子,孩子將來也不會理我們。
照顧孩子,是與孩子培養感情.所以孩子的事情就是夫妻倆共同的事.
夫妻的互相與溝通
既然孩子的事情沒有一定是屬於誰的,不過還是可以依照夫妻倆擅長的事情來區分以誰為主.老婆比較細心,可以幫孩子看功課;老公比較好玩,可以跟孩子講故事跟玩遊戲.老婆音感必較好,可以陪同孩子練鋼琴;老公EQ比較高,可以處理孩子的情緒狀況。
另外,夫妻之間可以彼此互補一下.老婆餵嬰兒的時候,老公可以洗奶瓶;老婆面對孩子已經不耐煩了,老公可以立即接手管教;老公下班了有點累,老婆可以照顧孩子一段時間再換手給充了電的老公。
誰會做就誰做、誰能做就誰做、誰可以做就誰做.沒有一定跟絕對,只有互相支援與體諒,而重點在於要溝通。
老公在外上班,壓力是挺大的,老婆在家照顧孩子,心情也是很煩躁的.不是看誰賺錢多或少,也不要指責對方照顧的不好.只有互相溝通,適度的傳遞內心的想法,「老公,我今天不太舒服,你再替孩子洗澡喔.」、「老婆,我晚上要加班一下,要你陪孩子睡覺囉.」最後再加上「謝謝你喔!」、「最愛你了.」、「我就知道你最棒了.」只要平時對孩子的付出是真心的,而非一副只是在幫忙的模樣,相信另一半都會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