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阶段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引导,但是,对于认知发展迟滞的我们,又该怎么做?


       

 假期带小七去郊区玩,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明显是累了,喊着“妈妈抱,妈妈抱!”爸爸一把搂住他说:“爸爸抱,妈妈累了。爸爸是男人,有力量,妈妈是女人。”多Man的一个老爸!

 我心里暗暗给那个老爸点了个赞,就跟着七爸和小七往前走。

 在景区里绕了一个弯,听到旁边有个孩子喊“妈妈,妈妈”,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小男孩,爸爸把他抱在怀里,但他不停地一边扭一边朝妈妈伸着手,就想挣脱爸爸要到妈妈的怀里去。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莞尔一笑,原来孩子都一样,只要累了,不管妈妈累不累,反正只要妈妈抱!小七也是这样,每当我无奈地从七爸怀里接过朝我伸手大喊的她时,七爸都忍不住感慨一句:“妞啊,你妈都累成这样了,你就不能让她休息一下?她可是你亲妈啊!” 


       

当看到皮亚杰“前运算思维的局限性”(约2-7岁)时我兴奋得快从椅子上蹦起来:原来答案在这!


       

“我最亲密的人是妈妈,任何我需要她的时候她都会出现。现在我累了,我特别需要她,这个时候她一定也会来帮助我。” 所以,吃着奶睡着的孩子一旦感觉到妈妈把奶头拔出来了,就会大哭大闹,他才不管妈妈是不是因为喂奶没好好休息,或者明天还要上班;所以孩子会缠着妈妈搭积木,才不管妈妈是不是着急要上厕所或要去做饭。

       

有时候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会让家长很烦很烦,就如前面费力不讨好的爸爸和心有气而力不足的妈妈。 


       

有没有办法破解?


       

 在很早的一篇文章里(后文有链接),我提到过一次因为刚从医院回来要去洗手,我不能马上陪小七玩,一岁半的她大哭大闹。我就对她说了一句话:“宝宝,你的手脏了是不是要洗洗啊?妈妈的手现在有点脏,需要去洗一下,所以你等等妈妈哟!”这句话刚说完,她揪着我衣服的手马上就松开了:我不允许妈妈不陪我玩,但我理解自己的手脏了要洗手。以她为中心来解释一些事情,她就更容易理解。

 但这招不是万能的(所有的招都不是万能的,都要随着具体的情形和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变化)。对妈妈有无限依恋的孩子,有时候他懂,但他确实做不到,这时候妈妈就只好照单全收——谁叫我们成了一个小生命最重要的人。 


       

 而这个时候也是促使我们成长的时候:为了有更好的精力陪孩子,我得好好锻炼身体,没时间跑步?那就推上婴儿车跑吧(我亲眼所见,为这位妈妈点赞)!为了孩子需要的时候我能有更平和的心态(注意,不是永远平和,谁都有绷不住的时候,拒绝做完美家长!),我要不断自我成长,让自己的内在更强大,更能够静水流深。


       

 虽说写的是孩子,这会儿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很多成人。 


       

 曾几何时,我把身边的人都分成“好人”“坏人”(二分法,前运算思维阶段的一个特点),“好人”请我帮忙,我会放下一切去帮助他,哪怕影响自己的工作;“坏人”想和我讨论一些合作,我会断然拒绝,无形中错失了很多机会。


       

 也看到过这样的长辈,面对新父母不一样的想法,他们会不可思议地说:“你们怎么会这么想,太奇怪了!”言下之意就是——你怎么可以有和我不一样的想法?!


       

 这些都是“自我中心主义”在一个人身上的滞留。身体高了,挂历一年年在更新,但心智却还处在那个“我就是宇宙”的发展阶段。 


       

 孩子需要经历自我中心,慢慢生成成熟的思维方式,皮亚杰认为成年期的形式运算阶段是认知发展的重点(这里暂不研究其他心理学家的主张),但很遗憾的是,有些人,直至生命消失,也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


       

 对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阶段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引导,但是,对于认知发展迟滞的我们,又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