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所以又名“龍頭節”。按照過去的民俗,過了“龍頭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從這天開始,春天算是真正的到來了,萬物開始複蘇,新的一年開始了!農曆二月二,是一年中重要的開運日期。因此很多朋友都會抓住這個時機,為自己的好運加分。        


          


  龍抬頭的來曆        


  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為何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複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剃龍頭,身心健康好運來


              

  舊俗把二月二這天理發稱之為“剃龍頭”,說在二月二理發,人就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生龍活虎,龍馬精神。每到二月二這天,理發的人絡繹不絕,都要討個吉利,讓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心情舒暢。            

  這一天理發,叫“剃龍頭”或“剃喜頭”。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借龍抬頭這一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民諺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之說。            

  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頭,因為一個月不理發又很難受,故大家都在正月過完後的二月初紛紛理發。而且不理發,頭太重了抬不起來,不能“龍抬頭”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民俗專家表示,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開運踏青            

  龍抬頭這天,本有踏青的習俗,而且人們也習慣在飯後四處走走。在這一天散步,可以多走些吉祥的方位,可借當天之勢旺到自己。                


  引錢龍,引來一年好財運


              

  二月二清早有“引錢龍”的習俗,人們早早地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謂之“引錢龍”。據說最先把水挑回的人家,是最早引到錢龍的,這一年里就會財運大好。所以經常出現二月二淩晨爭先恐後挑水的情形。            

  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更是講究這個習俗,每年二月二都是早早地去挑水。現在,人們變通的做法是早早地從自來水管里接水,寓意財運更大、更好。            

  接“姑娘”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北方部分地區有這樣的習俗,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正月初二(或初四)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鬆而愉快。而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現在很多地方也恢複了這項活動。            

  打灰墩兒            

              

  打灰墩兒也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農曆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不做針線活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吃炒豆            

              

  相傳古時人們在農曆二月初二炒黃豆而讓“金豆開花”,解除了壓山符咒,解救了因擅自降雨解旱而被壓山下的龍王,並相沿成俗。            


  送孩子入學,讓孩子學業有成


              

  以前,家長們往往選在二月二送孩子入學讀書。一方面,因為陰曆二月初三是文昌神的誕辰,二月二入學,正好趕上第二天敬奉文昌神的儀式,讓文昌神保佑孩子學業有成,科舉高中。另一方面,二月二的很多習俗與龍相關,這天入學也有“望子成龍”之意,寓意好彩頭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出人頭地。            


  吃以“龍”為名的食物,不同凡響


              

  二月二這天,各地的飲食雖各有不同,但名字卻都與龍相關。比方說,吃面條叫做吃“龍須面”,吃餅子叫吃“龍鱗”;吃餃子的稱為吃“龍牙”、“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龍,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據著非常特殊的地位。是祥瑞靈獸,是呼風喚雨的龍王,是天之子,是人間的帝王。所以各種食物以龍為名,也是希望自己沾上一些不凡之氣,能有所出息。            

           

  二月二吃“龍耳”(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二月二吃“龍膽”(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進來都是里香外脆,膾炙人口。            

  二月二吃“龍鱗”(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            

  二月二吃“龍須”(面條)            

              

  “龍須面”是我國北方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一,相傳明代禦膳房里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發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讚不絕口。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二月二吃爆米花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淩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隻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二豬頭肉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製等十二道步驟,曆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曆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曆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二月二吃芥菜飯            

              

  溫州流行吃芥菜飯,據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並讚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麼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這天,剛巧是農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日子就是這麼周而複始,一年又一年。但古人卻給不同節日中不同的習俗上賦予了這些特別的吉祥寓意。讓我們抓住這個好時機,跟著旺運習俗走,招來吉祥招來全年好運勢。        


  二月二 重養生        


  驚蟄後,春陽之氣上升快,人體的血液循環和激素分泌增強,情緒波動也大,加之氣溫變壞無常,容易導致人體陰陽平衡失調,誘發高血壓、心髒病及眩暈、失眠等症。另外,春分後雨水增多濕度大,體弱者易生病,舊病者也容易複發。且伴隨天氣的變暖,各種細菌、病毒繁殖較快,各種傳染病也多發。所以,“二月二”前後一定要重視養生保健。        


  二月二的傳說        


  你知道嗎?        


          


          


 二月二的傳說        


  1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里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隻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2


  “二月二,龍抬頭,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靂一聲驚天地,怎知龍王心里愁。”在這泥土氣息濃鬱的童謠里,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生了三個龍子,就缺一個龍女。龍王想,要是再有個公主,兒女雙全,那該有多好啊!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就給龍母吃了一顆仙丹,不久,龍母就懷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龍母果然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兒。        


  小公主一天天長大了,對龍宮的生活厭倦了,渴望到人間去尋找真正的幸福。龍母知道女兒的心,她勸公主說:“孩子,龍宮里無憂無慮,要什麼有什麼,為什麼要到人間去呢?”龍女說:“龍子龍孫們隻知道吃喝玩樂,我一定要到人間去,尋找真正有樂趣的生活。”龍母見女兒決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龍宮,還送給她一個錦囊。        


  龍女依依不舍地告別母親,飛過九十九條河,越過九十九座山,來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隻見遠近土地都干裂著嘴巴,莊稼都低垂著頭,太陽正火辣辣地烤著大地,不遠處,一個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勞動,公主走過去,問道:“這麼旱的天,你種地會有收獲嗎?”農夫苦笑著說:“有什麼辦法呢?家里的老母親還靠我養活呢!”龍女很同情他,從錦囊中取出幾粒紅豆,向地里一撒,一會兒,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濃霧,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綠色。農夫一看趕忙向她行了個禮,說:“仙姑,這兒方圓幾百里都遭了大旱,還請仙姑救一救窮困的百姓。”龍女非常感動,她想,他真是個好人,一心想著別人。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她從錦囊里抓了一把紅豆拋上天,頓時電閃雷鳴,一場大雨酣暢地下了下來。雨過天晴,山青了,莊稼綠了,人們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夥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謝,公主臉上飛起了紅雲,說:“不用謝我,隻求我倆百年合好。”小夥子聽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領回家。        


  再說公主離開龍宮出走的事被龍王知道後,龍王非常惱怒,還不讓龍母去看女兒。龍母天天想念女兒,每年陰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頭來向女兒離開的方向痛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她的眼淚化作了春雨。        


          


  3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隻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是在“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中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4        


  相傳有一個女人,在河邊喝水時,懷了胎,十月之後生了一個男孩兒,身上卻有一個見不得人的尾巴。女人哭啊,看了孩子害怕,扔了又不舍得,於是就留下,在家里偷偷地養著。        


  誰知,那男孩兒一日一日地長大,亦一日一日地頑皮。他一頓能喝一缸水。有一天,男孩趁著母親不在家,自個兒跑到河邊去喝水,喝飽水,又在河里玩起來,一下就被發現了。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那條河里出了一條怪物。        


  從此,男孩兒被當做妖孽,整日不許出門,母親也每日遭人白眼。終於有一天,男孩兒受不了憋屈,趁人不注意從窗戶跑出去,飛往天上去了。男孩兒的娘在地上哭著追,男孩兒在天空哭著往下看。他娘每喊他一聲,他都回頭看一眼,每看一眼,地面上就現出一汪灘。那些灘,後被人稱做“望娘灘”。        


  男孩兒說:“娘啊娘,你莫哭,以後每年二月二,我都會回來看你的。”說完頭一擺,男孩兒化為一條龍消失在空中。從此每年二月二,那條龍都回來看親娘。而他娘也會炒上一些豆,讓他吃飽回天庭。他們住的那個村,也從此風調雨順,年年五穀豐登。因為龍來時總會挾來一陣小雨,“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發愁”,也成了人們的口頭禪。        


  二月二,龍抬頭,這是龍現身的日子。我們有時也會去河邊等候。河風柔和,柳枝泛青,地邊上長滿了薺菜,嫩綠的葉子在春風里細細搖擺。一邊挑著野菜,一邊抬頭仰望天空。雖未親眼見過那條龍,但一直忘不了這個淒美的傳說以及故事里那份感念不盡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