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心慌、手抖……这些“甲亢信号”,千万别忽视!

山东电视综艺频道 2017-05-22 19:03

甲亢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它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所致的一组常见的内分泌病,临床上以高代谢征群、甲状腺肿大、突眼症、神经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病理上甲状腺可呈弥漫性、结节性或混合性肿大等表现。很多患者都不重视,最后导致病情加重。

今天《世医堂·家有大中医》邀请到孙丰雷主任,讲了几个病患的例子,提醒患者重视甲亢疾病,长时间患有甲亢不但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对患者身体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一定要重视甲亢疾病,发现后要及时进行治疗。

甲亢早期症状

1、多汗:

正常的夏季多汗,应该每年都是如此的,如果跟往年同期相比,今年出汗出得特别厉害,那就比较可疑了。冬季多汗,或者在别人不感觉热的情况下,你在出汗,更要加以重视甲亢早期症状。

2、动作异常:

手抖、脚抖,做精细动作有障碍,比如不能挟菜、写字歪歪扭扭等。

3、心慌:

心跳加快是常见的甲亢早期症状。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钟在60-100次之间,在早晨醒来安静状态下的心跳通常不超过80次,这时如果超过则要警惕甲亢;另外,在白天非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心跳经常在100次左右,甚至更快的话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4、睡眠障碍:

多梦,不容易熟睡,易惊醒。

5、腹泻:大便不成形或基本成形,但次数多,每日可达数次。这是甲亢早期症状之一。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亚急性甲状腺炎可引起一过性甲亢都是甲亢的症状。

全身表现:怕热,多汗,乏力,甲亢临床症状包括体重减轻;

神经精神方面:神经质,易激动,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失眠;

消化系统:吃得多但容易饿,大便次数增多,腹泻;

心血管系统:心悸,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心绞痛也是甲亢的症状。

甲亢疾病的危害

1、影响社交:由于患者心烦易怒,声高气粗,常表现为爱发脾气,极易与人吵架,极大影响与家人及他人的关系。

2、影响劳动及工作的效率:甲亢患者,心冲气促,失眠多梦,劳动及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眼突,眼皮闭不紧或双眼复视等眼睛病变,严重者最后还有失明之虞。

3、引发糖尿病:甲状腺激素可以拮抗胰岛素的作用。甲亢时超生理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拮抗胰岛素的作用更强,并且可以促进肠葡萄糖的吸收及促进糖原异生,因此引起血糖增高,导致糖尿病。

4、引发心血管病:因为心肌细胞上T3受体较多,所以心血管系统对过量的甲状腺激素的反应强烈,导致心脏耗氧增加,心脏的负担加重。甲状腺激素长期作用心脏,容易导致心脏变得肥大,出现心房纤颤,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5、引发肝病:甲亢引起肝脏损害的原因是、甲亢时氧消耗增多,导致肝脏相对供氧不足,甲亢时分解代谢明显增加,造成肝糖原耗损增加,各种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消耗过多,甲亢患者由于心力衰竭致使肝静脉淤血及肝小叶中央坏死,并发感染和休克。

6、引发肾小管性酸中毒: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自身免疫病变部位不仅限于甲状腺,也同时发生在肾小管。肾小管的病变导致肾小管酸化尿液的功能障碍,即酸性物质不能由肾小管分泌出来尿液排泄,因此积蓄在血液中而导致酸中毒。

预防甲亢的措施

甲亢这种疾病在我们现在这个生活当中发病率也是蛮高的,而且随着该病的发生,也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痛苦的,所以我们对于该病一定要重视起来,并且做好相关的预防,然后我们也就可以杜绝甲亢疾病的发生了,下面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有关甲亢疾病的预防措施了。

1、注意饮食:这是预防甲亢的方法之一,人们在生活中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减少甲亢的发生,沿海地区应注意膳食中含碘食物,建议勿用高碘饮食,防止碘甲亢;内陆地区(缺碘地区)补碘日期应有限制,服用甲状腺片剂也应有时限。是预防甲亢的方法。

2、病因预防:这也是有效避免甲亢的一种方法,人们如果能针对这种疾病的病因预防,可以有效减少这种疾病出现,如不吃含碘高的食物药物;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避免导致甲状腺炎伴甲亢;合理按需服用甲状腺制剂,避免药源性甲亢,因此大家知道预防甲亢的方法有哪些后,要做好相应的预防。

3、避免精神刺激:这也是预防甲亢的一种方法,人们在生活中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这样才能减少甲亢,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陶冶情操,平衡心理。

甲亢会造成很多的危害发生,因此人们在了解预防甲亢的方法有哪些后,为了避免自身出现这种疾病,一定要提前进行预防,对于已经得了甲亢的患者,只有经过有效的治疗,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这里提醒患者,在治疗甲亢时千万不能盲目治疗。

家有小妙招

炒酸枣仁:可以补肝血安魂魄、可以养心安神,提高睡眠的质量,即使没有失眠,甲亢患者 甲亢的病人,往往脾气比较大,容易激惹,肝火比较旺,本身又容易伤及肝血,用了酸枣仁,通过补肝血可以改善,让心情更平静,安神。

治病防病 养生之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