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如何通過改造實現華麗轉身

  古鎮都有著自己悠久的曆史文化、獨特的建築風格,然而如今在古鎮改造存在重開發輕保護、重物質輕精神、重物件輕居民等現象,商業氣息過濃,不顧曆史的真實,隨意造景、編造故事、移風易俗,導致古鎮的曆史文化價值流失。

  那麼如何使古鎮在改造過程中保留文化底蘊,並通過改造實現華麗轉身?

  1.挖掘人文資源

  著名規劃專家、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指出:“文化遺產的保護要與文化環境的創造同時並舉,不能脫節”。

  古鎮改造要準確定位,建立特色,充分挖掘自身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古鎮的曆史和文化,從而進一步展現古鎮的特色。

  如碧山古鎮就是由幾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做的一個較為理想化的古鎮建設,通過碧山書局等促進古鎮文化建設的同時吸引一些文人、藝術家加入碧山,再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段開發本土文化特色。

  2.開發旅遊資源

  古鎮的開發以旅遊開發為重點,應該不僅僅局限於旅遊而要形成以旅遊開發為主,多種開發方式並存的格局,從手工業、房地產再到餐飲以及一些新生行業,都可以作為開發的發展方向,各種產業的互相促進互相扶持,有助於古鎮財政收入的增加,更有利於古鎮的吸引力的提升和古鎮就業問題的解決。

  還可以通過和藝術家合作,建立一些長期的活動,比如戲劇節、設計周之類活動,並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適應於當地發展的一些活動,以此不僅僅擴大古鎮的影響力,更能切實促進古鎮最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如宏村就已經將主要的經濟重心放在了旅遊業以及其附屬的產業上,從住宿到餐飲然後各類旅遊紀念品的售賣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原住民也投入到了諸如賣小吃、開客棧、賣紀念品等中,從路邊攤到做高端的定製體驗類民宿都能夠看到宏村從一個單純的古鎮演變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區,再從宏村拓展到周邊的南屏和關簏,其整個經濟結構已經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古鎮而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旅遊景區,作為原居民也從中獲得了一定的利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