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
大運動:拉著手腕可以坐起,頭可豎直片刻(2秒)。精細動作:觸碰手掌,他會緊握拳頭。適應能力:眼球會跟紅球過中線(稍有移動即可)、聽到聲音有反應。語言:自己會發出細小聲音。社交行為:眼睛跟蹤走動的人。
3個月
大運動:俯卧時可抬頭45度、抱直時頭穩。精細動作:兩手可握在一起、撥浪鼓在手中留握0.5秒。適應能力:眼睛跟紅球可轉180度。語言:笑出聲。社交行為:模樣靈敏、見人會笑。
5個月
大運動:輕拉腕部即可坐起、獨坐頭身向前傾。精細動作:抓住近處玩具。適應能力:拿住一積木注視另一積木。語言:對人及物發聲。社交行為:見食物興奮。
7個月
大運動:獨坐自如。精細動作:耙弄到小丸(直徑約0.5公分)、自己取一積木,再取另一塊。適應能力:積木換手、伸手夠遠處玩具。語言:發da—da、ma—ma無所指。社交行為:對鏡有遊戲反映、能分辨出生人。
9個月
大運動:會爬、拉雙手會走。精細動作:拇指、食指捏住小丸。適應能力:從杯中取出積木(正方形,邊長2cm)、積木對敲。語言:會歡迎、再見(手勢)。社交行為:表示不要。
10個月
大運動:會拉住欄杆站起身、扶住欄杆可以走。精細動作:拇指、食指動作熟練。適應能力:拿掉扣住積木的杯子,並玩積木。找盒內的東西。語言:模仿發語聲。社交行為:懂得常見物及名稱、會表示。
11個月
大運動:扶物、蹲下取物。獨站片刻。精細動作:打開包積木的紙。適應能力:積木放入杯中。模仿推玩具小車。語言:有意識的發一個字音。社交行為:懂得不。模仿拍娃娃。
12個月
大運動:獨自站立穩。牽一隻手可以走。精細動作:試把小丸投入小瓶。全掌握筆留筆道。適應能力:蓋瓶蓋。語言:叫媽媽、爸爸有所指。向他/她要東西知道給。社交行為:穿衣知配合。
有些寶寶智力發育有問題,但媽媽不一定能夠及早發現,尤其是比較小的寶寶,更容易被忽視。老人們常常稱讚那些不哭不鬧,不給大人添麻煩的孩子為“乖”,殊不知這正是孩子行為障礙的表現之一。這種乖是因為他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注意力和反應能力較差的表現。由於爸媽的誤解,致使這些孩子在早期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所以早期觀察孩子的智力發育情況非常重要。
抓握是一項重要的寶寶發育里程碑,只有學會抓握,他才能開始玩耍。抓握也是寶寶自己吃飯、看書、寫字、畫畫和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雖然寶寶在剛出生時就知道本能地抓握東西,但至少要到1歲時,他才具有用手撿起東西並牢牢抓住的協調能力。寶寶從3個月起,就開始集中精力學習抓握,並且每個月都會有進步。
出生~2個月
小寶寶天生具有抓握反射能力,你用手指碰觸寶寶的小手掌,他就會蜷起自己的小手指去握住你的手指。但在寶寶8周大之前,這些動作都只是出於本能,是不自主的行為。
在這段時間裡,寶寶的小手大部分時間會保持握拳狀態,但他很快會開始有意識地練習開合,並研究自己的小手。他甚至可能會試著抓一些軟的東西,比如絨毛玩具。
3個月
這個階段,儘管寶寶仍然不能準確地抓住他想要的東西,但他可以一遍一遍地拍打玩具。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也在提高,他會盯著自己想拿的東西,並且試著去夠它。你可以在地板上放上遊戲墊,這樣寶寶就可以躺在柔軟的墊子上,去擊打掛在他面前的玩具了。
4~8個月
4個月大時,寶寶可以抓起大的物品,比如積木。他這時還不能抓住豌豆類的小東西,那還需要等到他的手指發育得更靈活才能辦到。寶寶在快長出第一顆牙(通常在3~12個月)時,就會開始到處抓東西往嘴裡塞了。
如果你的寶寶開始吃輔食了,雖然還不能很穩地抓住勺子,但他會努力嘗試。寶寶能把東西往自己的方向劃拉,還會開始把東西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從這時候起,你最好把貴重物品都收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並且確保有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以防止寶寶把小東西塞到嘴裡,造成窒息。
9~12個月
現在,寶寶輕易就能把東西揀起來了。這時候,寶寶已經顯現出對左手或右手的偏好,但直到兩三歲時,你才能確定他是不是左撇子。寶寶還在不斷完善捏取物品的動作,即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小東西捏起來。隨著寶寶協調能力的提高,很快他就能相當熟練地使用勺子和其他餐具吃飯了,不過,他可能更喜歡用一隻手握著勺子,而用另一隻手的手指來抓東西吃。
寶寶能很好地抓握之後,很快就會開始扔東西了,所以你要小心哦,很多寶寶喜歡使勁扔他們的玩具。當寶寶1歲時,他會喜歡玩球、套塔或敲打東西。到寶寶2歲時,他的藝術天分就會顯露出來了,他會迷上蠟筆,琢磨怎麼用來寫寫畫畫。到了3歲時,寶寶的協調能力已經能夠嘗試寫字,甚至還可能會寫自己的名字了。
1個月:寶寶出生一周,觸覺敏感性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寶寶對身體接觸,特別是對手心和腳心的接觸非常敏感。大人用手輕觸寶寶的手心和腳心,寶寶會有反應。一周後,寶寶對觸摸和包裹的方法也十分敏感,喜歡柔軟而不是粗糙的感覺,不喜歡被粗魯的摸抱。舒適的尿布和柔軟的衣物布料會比粗糙的衣服更讓寶寶安靜。
2個月:由於先天反射還沒消失,會經常賺著拳頭。
3個月:寶寶伸出大拇指或食指,寶寶會抓握。大人將手指或能發出聲響的帶有柄的物體放入寶寶手中,看寶寶是否抓握。同時會主動伸出小手拍打玩具,玩具在手中停留的時間延長。給寶寶提供玩具,但以質地柔軟的布玩具為佳。
4個月: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逐漸完善,條件反射性反應逐漸消失,會主動伸手抓住逗引他的東西。多和寶寶玩耍,拿東西逗寶寶抓握,他會主動伸手抓握。
5-6個月:觸覺越來越敏銳,對人的撫摸和抱抱很敏感。抱寶寶的時候宜輕柔,力度大或者用力不當時寶寶感覺不舒服時會有排斥等表現。喜歡和爸爸媽媽和看護他的親人的接觸。陌生人和寶寶互動,寶寶明顯不喜歡,而爸爸媽媽的擁抱會讓寶寶感覺安全舒服。
7-8個月:看到東西伸手就去抓,不管什麼都會往口裡放;手的動作從被動到主動,由不準確到準確。給寶寶準備一些能拿著、搖著、轉著玩的玩具,如皮球、不倒翁、塑料娃娃、喇叭、鈴鐺等等,觀察寶寶是否流暢地抓握玩耍。手眼協調能力增強,能將眼睛看到的和自身的身體動作建立聯結反應,寶寶清醒時經常在玩自己的雙手,兩手在眼前握著,手指亂動狀。向寶寶做鬼臉,觀察寶寶會試圖模仿與否;和寶寶對坐,問寶寶五官位置,讓寶寶指五官;剛開始可能會知錯,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寶寶可以準確指出五官。
9-10個月:孩子9個月時,能用眼睛去找從手中掉下的東西;手上拿著一根小棒去敲打另一個物品,尤其喜歡敲打能發出聲音的玩具。10個月時,寶寶的的手指會更加靈活,如果玩具掉到桌下面,還會知道去尋找丟掉的玩具。在碗里放一些小珠子,引導寶寶抓起,觀察寶寶能否順利抓握。
1歲左右:這時寶寶常常是小手高高舉起,過一段時間小手才會慢慢放下來,最後才能甩開膀子”行走自如。這是寶寶在依靠小手尋找平衡。
2-3歲:寶寶開始對自己排泄器官的觸覺信息開始敏感,會有意識地用手觸摸排泄器官,解便的過程會讓寶寶感到快意。
3-6歲:逐步走向規範的活動。這個時期,在人類對觸覺刺激的兩大反應中,當識別系統的發展終於超越了防禦系統時,學習能力將有突破性的進展。這時,媽媽所要做的就是為寶寶提供各種安全玩具讓他把玩,以促進手的辨識能力的發展,同時輔助視知覺,從而進一步推進手眼協調能力的提高。此外,父母還要經常與寶寶一起遊戲,開展有意義的對話和互動,這對於寶寶觸覺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1~2個月的嬰兒,主要是平抱,也可採用角度較小的斜抱。平抱時讓嬰兒平躺在成人的懷裡、斜抱時讓小兒斜躺在成人的懷裡。不論是平抱或斜抱,成人的一隻前臂均要托住嬰兒的頭部。另一隻手臂則托住嬰兒的臀部和腰部。對於易吐奶的小兒則應採取斜抱,這樣可防止吐奶或減輕吐奶的程度。
3個月的嬰兒主要採取斜抱或直立抱。斜抱時小兒向上傾斜的角度可稍大些。小兒採取直立抱時,有兩種姿勢可供選擇。一種直立抱姿勢是嬰兒背朝成人坐在成人的一隻前臂上,成人的另一隻手攔住嬰兒的胸部,讓嬰兒的頭和背貼靠在成人的前胸;另一種直立抱姿勢是讓嬰兒面朝成人坐在成人的一隻前臂上,成人的另一隻手托住嬰兒的頭頸、背部,讓嬰兒的胸部緊貼在成人的前胸和肩部。
抱嬰兒既要注意保護好嬰兒,還要抱得舒服,同時使嬰兒有安全感。抱起和放下的動作要慢要輕。
1、手托法:用左手托住寶寶的背、頸、頭,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這一方法比較多用於把寶寶從床上抱起和放下。
2、腕抱法:將寶寶的頭放在左臂彎里,肘部護著寶寶的頭,左腕和左手護背和腰部,右小臂從寶寶身上伸過護著寶寶的腿部,右手托著寶寶的屁股和腰部。這一方法是比較常用的姿勢。
3、不要豎著抱寶寶:新生兒的頭佔全身長的1/4。豎抱寶寶時,寶寶頭的重量全部壓在頸椎上。寶寶在1-2個月時,頸肌還沒有完全發育,頸部肌肉無力,應防止這種不正確的懷抱姿勢對寶寶脊椎的損傷。這些損傷當時不易發現,但可能影響孩子將來的生長發育。所以抱寶寶不宜筆直的豎抱。
4、不要久抱:人們對孩子的愛達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親不夠,愛不夠,孩子出生幾天就開始抱來抱去。殊不知,這種做法違背了嬰兒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對孩子是有害無利的。
(1)新生的嬰兒,每天需要20小時的睡眠時間;6個月左右的嬰兒需要16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所以,除了餵奶、換尿布等特殊情況外,不要過多抱嬰兒。
(2)由於生理上的特點,嬰兒的胃、賁門肌肉較鬆弛,但幽門肌肉卻很緊,在這種情況下,哺乳或餵食後如果將嬰兒抱在懷中逗玩,則食物容易從賁門溢出,造成嘔吐。
(3)嬰兒的骨骼生長較快,如果長期抱在懷中,對孩子骨骼的正常成長極為不利。平常抱出去曬曬太陽,增強抵抗力是必要的,但時間也不宜過久。
5、母子交流式:用這種方式抱寶寶,媽媽和寶寶面對面,最利於親子間的交流與對話,還可以輕輕地將寶寶在身前蕩蕩,令寶寶更放鬆、更開心。
1、在抱寶寶之前,媽媽應洗凈雙手,摘掉手上的戒指,以免劃傷寶寶嬌嫩的肌膚,並待雙手溫暖後,再抱寶寶。
2、抱寶寶時,動作要輕柔,媽媽應當始終微笑地注視著寶寶的眼睛,動作不要太快太猛,即使在寶寶哭鬧時,也不要慌亂。多數寶寶喜歡媽媽用平穩的方式抱著自己,這使他們感到安全。
3、滿3個月前,寶寶頸部力量很弱,還無法支撐自己的頭,所以媽媽在抱起和放下寶寶的過程中,應始終注意支撐著他的頭。
4、將寶寶放下時,最安全的姿勢是讓他背部向下仰躺在床上。
5、多數寶寶都喜歡玩在空中蕩來蕩去的遊戲,如果寶寶不喜歡,應立即停止飛飛遊戲,改用其他更具有安全感的抱姿。
6、每次開心的遊戲之後,最好能靜靜地抱寶寶一會兒,讓他安靜放鬆一下。
對於“三翻六坐八爬”個俗語相信每個媽媽都了解,意思就是說寶寶在三個月大時候就會翻身了,這是真的嗎啊?寶寶三個月就會翻身了?
翻身是寶寶生下來的第一個大動作,很多孩子都是在3~6個月開始翻身,所以有很多俗語,比如“三翻六坐八爬”等,意思就是發育好的寶寶3個月時就可以獨自翻身。但是大多數的寶寶都是在4個月才會翻身,寶寶會翻身的高峰期是在5個月。寶寶幾個月會翻身的具體時間是因人而異的,所以媽媽們可以不用為寶寶翻身晚著急。因為決定寶寶翻身早晚的狀況有很多因素。
那麼媽媽們怎樣才能知道寶寶想翻身了呢?這其實是有信號的:
信號一,如果寶寶仰面躺著的時候腳向上揚,或者總是搖晃腳,這是寶寶想翻身的信號之一。此時心急想要寶寶翻身的媽媽們就可推一下寶寶屁股,藉助給他們點力量,讓寶寶喜歡翻身的過程和樂趣。
信號二,如果寶寶總是向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側躺著,那就意味著寶寶已經開始有翻身的意識了。此時,家長們可以向寶寶側身的方向拉他,或者嘗試在另一個方向喊他又或者是用玩具逗他。
1、體重過高:
你知道為什麼現在的寶寶比以前的寶寶笨了嗎?以前的寶寶即使父母不教、不注意他們爬的問題,他們也照樣爬得很好。這原因很簡單,以前的寶寶要比現在的輕巧,翻身也少費力點。現在生活水平好了,寶寶反而不堪重負。別擔心,媽媽們努努力,多試著做幾次翻身操就會成功的。
2、體弱缺鈣:
肌肉和骨骼是動力的源泉。翻身對於寶寶來說也需要力氣,如果肌肉無力,骨骼缺鈣,寶寶就會覺得運動困難了。平時儘可能用玩具逗他多動一下,鍛煉肌肉。都是為翻身積蓄力量的方法。
3、衣服束縛:
寶寶如果穿多了,就像被捆綁起來一樣,想動也動不了。其實,爸爸媽媽們要買一些寬鬆、柔軟、有伸縮性、吸汗透氣的棉製品或羊毛戎製品等。寶寶在舒適、輕鬆的感覺中才有運動的慾望。
4、心理障礙:
如果寶寶有嘗試翻身的不愉快的記憶,也許他就沒有翻身的積極性了。最好用引誘”法,用個小玩具在側面逗寶寶去抓,翻身的動作自然就練出來了。
其實,爸爸媽媽們不用過於擔心寶寶翻身晚,我們不能說晚學會翻身的寶寶就不正常了。寶寶翻身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在發現寶寶有翻身跡象的時候要仔細對待,並積極引導學翻身
三個月不會翻身是很正常的現象,跟發育沒有太多的關係,媽媽得經常的教寶寶,讓寶寶有這個意識,要有耐心。
至於抬頭,媽媽本身要多增加營養,因為現在寶寶現在大部分的營養是靠乳汁,可以幫助寶寶練習翻身操,動作要輕柔,但要記得不要選擇喝奶前和喝奶後練習。寶寶進步很快的,幾天就會了,還要多練習趴,這是一定要做的。
一般寶寶6個月還不會翻身,主要原因是缺少訓練,一般情況下寶寶4個月時常試著翻身了,嬰兒學會翻身,標誌著運動技能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可以擴大孩子的視野和接觸範圍,促進智力的發展。
首先應去能做智力測評的醫院保健科或神經科就診,作智力測評綜合判斷一下孩子的發育情況。如果智測各方面都正常,只是單純不會翻身,可能與衣服穿得厚、孩子過胖、訓練不到位有關。可由康復訓練師根據孩子的個體情況給予專業性指導訓練。
大多數寶寶在6-10個月之間學會爬行。寶寶剛開始學爬時,會出現各種活動方式。比如,有的寶寶向後倒著爬;有的寶寶則原地打轉;有的寶寶蹭著屁股挪動;還有的寶寶腹部貼地,匍匐向前,不能用雙手和雙腳支撐起身體。這些都是寶寶爬行的過程。寶寶真正會爬時,是用手和膝蓋爬行,胸腹部離開地面,頭頸抬起。
寶寶6個月以後就可以開始學爬。爬是寶寶運動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寶寶在爬行時,必須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這樣就會使手、腳和胸腹背部的肌肉得到鍛煉,逐漸發達,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礎。一般來講,會爬的寶寶的運動協調能力和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比不會爬的同齡寶寶好。
寶寶3個月後,頭能直立,家長就可以經常讓寶寶趴著玩,每次3~5分鐘,這樣循序漸進,隨著月齡增長,就可以鍛煉寶寶手腳的力量。7-9個月是寶寶模仿能力形成期,這時候,家長可以先做示範,比如追逐滾動的球,讓寶寶模仿爬。寶寶學爬時,家長要很有耐心,每天都和寶寶玩一會,寶寶會逐漸熟練起來。
匍匐練習:寶寶6個月後,就能以腹部為支點在床上打轉。家長可以把一個會發聲的玩具放到寶寶前方,寶寶想拿玩具就會使勁,但他的腳趾還沒有頂著床鋪,所以寶寶身體反而會向後挪動。這時家長可以幫忙推著寶寶的腳,讓他的腳趾頂著床鋪使勁,這樣寶寶就可以匍匐向前。
爬行訓練:寶寶可以匍匐爬行後,家長可以用雙手或毛巾把寶寶的腹部抬起來,使寶寶的手和膝蓋著地向前爬行。開始家長要用力提起寶寶的腹部,等他練習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自己提起腹部。家長可以把一些移動的玩具,如滾動的球、小車等,放在寶寶伸手可及之處,寶寶快要拿到時又放遠一點,讓寶寶逐漸學會向前爬行。
爬行遊戲:學爬是一個過程,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寶寶又可以玩,又可以練習爬行。比如鑽“隧道”,拿個長長的紙箱,做成“隧道”,讓寶寶去探索“隧道”的另一頭有什麼神秘的東西。或者,在地板上放點小障礙,比如小枕頭、絨布玩具等,讓寶寶自己翻越過去,當寶寶通過這些障礙時也會很開心,家長這時要多多表揚他。
8個月寶寶不會爬
爬行不是必經階段:6-7個月是寶寶學爬的預備期,有些寶寶會先翻身,然後開始出現爬行動作,通常在7~10個月時開始爬行。每個寶寶的發育和發展水平不同,所以8個月不會爬並不代表寶寶有異常。雖然大多數寶寶都會經過爬這個階段,但爬行並不是寶寶生長發育的必經階段。爬行是寶寶從會坐到會站、會走的一個過渡動作,也就是說,爬行是寶寶站、走的準備動作。有的寶寶並不經歷爬的階段而直接學會站和走,家長也不必為此擔心。 因為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正式的醫學研究可以證明,不爬的寶寶會對日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寶寶不會爬的原因:
1、家長沒有給予適當的活動空間,缺少動作鍛煉。即使寶寶有爬的意願,但是家長經常讓寶寶坐學步車 、或者背著他,寶寶就沒有練習的機會。
2、寶寶的身體發育和動作協調發展暫時還沒有到達爬行的程度。較胖的寶寶因為身體的負擔較重,也會比其他寶寶晚爬。
3、部分寶寶到時間不爬,可能是腦損傷或運動神經損傷所致。但這種情況的發生概率很低。如果寶寶到了1歲還沒有爬行跡象出現,家長應該求助於兒科醫生,以確認是否出現發展遲緩等問題。
發音比較早的寶寶大約在10個月就能夠開始說話,遲的大約在1歲才開始說話。
10個月時,寶寶可正確模仿音調的變化,並開始發出單詞。
11個月時,寶寶對簡單的問題能通過用眼睛看、用手指的方法做出回答,比如問寶寶:"爸爸在哪裡啊?"寶寶能夠用眼睛看著或者用手指著爸爸。
12個月時,寶寶能聽懂並掌握10-20個詞。雖然這時寶寶說話比較少,但能用單詞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並開始用語言與人交流。
接近1歲時,寶寶不僅能聽懂詞句的意思,還能夠對大人的語言做出反應。當寶寶聽到大人說“把蘋果給媽媽吃”,他就會拿著蘋果往媽媽嘴裡送。這個時候,寶寶常常會用同一個單詞來表達不同的意思。比如,“飯飯”可能是指“我要吃糖”或“我要吃飯”。
在正確的教育下,12個月的寶寶可以說出“爸爸、媽媽、阿姨、拿、抱抱”等5-10個簡單的詞。1歲左右的寶寶能夠有意識地叫出“爸爸、媽媽”,但更多的還是講一些“啊啊、不不、嗚嗚”等令人費解的喃喃自語。
12—17個月寶寶可以使用一兩個詞了,而且知道它們的含義。他甚至會練習變換聲調,在提問題時,把語調升高,比如寶寶想要人抱的時候說:"抱不?"。他漸漸地意識到說話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在表達他的需要方面具備的強大力量。
1歲半—2歲的寶寶詞彙量可能已經多達200個了,其中很多都是名詞。在18—20個月之間,寶寶學習詞彙的速度為每天10個或更多。有的寶寶每一個半小時就能學會一個新詞,所以媽媽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
2歲半的寶寶開始會使用“我”和“你”了。在兩三歲之間,寶寶的詞彙量會增加到300個詞。他能把名詞和動詞連在一起,造出雖然簡單但也完整的句子了。
到了3歲時,寶寶將能夠持續地談話,並根據談話對象來調整語調、說話模式、用詞等。
1、媽媽多和寶寶說話,不教是不能學會說話的。寶寶的說話能力與身高、體重不同,家長不教是不能提高的。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如果不讓寶寶說話,那寶寶長到多大也不會說話。有的寶寶的耳朵聽不到聲音。耳朵是不是聽得到,是寶寶語言進步的第一步。
語言是聯繫人類感情的工具,媽媽對寶寶說“來,洗澡了”,是為了讓寶寶的身體乾淨。媽媽說“來,抱抱”,是跟寶寶之間的親密動作。這些都是媽媽愛寶寶的表現,寶寶通過感受媽媽的行為來理解語言。
寶寶在學說話之前,是模仿媽媽的發音才會的。媽媽如果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自然就學會說話了,而不有意識地教寶寶說話,寶寶永遠都不會說話。當寶寶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時,他往往會著急、發怒或者哭鬧。
2、媽媽教寶寶說話時,發音要清楚準確,讓寶寶看清嘴形。媽媽與寶寶說話時,要在寶寶的對面,使寶寶能看清媽媽說話的口形,還要注意說話發音要清楚、準確。像演口技似的說話不動嘴是不行的,因為,寶寶總是看著媽媽的嘴形。
即時電視的聲音一直響著,寶寶也不能學會說話。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繫,在電視和寶寶之間是不會有的。不僅如此,電視的聲音反而會成為雜音,導致寶寶聽不到媽媽的聲音。電視畫面也會妨礙寶寶注意媽媽,所以,為了教寶寶學說話,最好不要開電視。
3、製造發聲的機會,讓寶寶模仿發音:寶寶會用“咿、呀、哈、嗚”等聲音表達自己的願望,這就是培養寶寶模仿發音的好時機。當寶寶表達要人抱、要喝奶、尿布濕了時,媽媽趁機替他把這些願望用簡單的詞語說給寶寶聽,然後等待寶寶的反應。如此天天重複,就等於在他的頭腦中強化了這些語言,最終使寶寶的語言模仿變得容易起來。
如果媽媽是個不愛說話的人,就是她給寶寶做什麼事情都不出聲,這樣寶寶就沒有了學習語言的機會。家長寡言少語的性格,也會遺傳給寶寶,使得寶寶不愛說話。媽媽帶寶寶時,常常找話跟他說,這樣寶寶就能比較快學會說話。
1、不一定說話早的寶寶智商就高
雖然過了周歲已經五六個月了,寶寶還是連“嗯嗯”、“不不”也不會說。看到別人家同齡的寶寶或者更小的寶寶都能說話了,而自己家的寶寶還不會說,媽媽就開始擔心起來。媽媽首先會想到自己的寶寶會不會是智力發育遲緩呢?可是,不一定說話早的寶寶智商就高。
寶寶的耳朵聽得見,與其他同齡寶寶的動作也沒什麼兩樣的話,媽媽就沒有必要擔心智力問題。讓寶寶把蘋果拿來,寶寶會拿過來蘋果,問寶寶爸爸在哪裡呢,寶寶會用手指指向爸爸。如果會做這些的話,寶寶就是不會說話也是聽到了,這就沒問題,媽媽不必擔心。有很多寶寶直到2周歲還幾乎不會說話,多半是遺傳造成的,可以問問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2、最重要的是寶寶的耳朵能不能聽到
不會說話的寶寶,最重要的是他的耳朵能不能聽到。當叫寶寶的名字的時候,他能回過頭來就沒問題。但如果說能聽到鐘鼓聲,這就不太準確,因為寶寶聽不到聲音也會感到振動。
雖然不會說成句的話,但只要寶寶會說“不”、“汪汪”、“哎哎”中的任何一個,說明寶寶是聽到了,寶寶肯定能說話的。打開畫冊問寶寶“汪汪”是哪一個,寶寶會指著狗,這樣的寶寶聽力沒有問題。
3、部分寶寶因為環境和身體原因晚說話
如果家裡人比較多,每個人都用自己不同的語言跟寶寶說話,寶寶就不容易記住話。當然,教孩子說話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問題,眼下隔代教育的祖父母、頻繁更換的保姆、家庭環境都有可能是造成寶寶說話晚的原因。
一生下來就得了敗血症而注射了各種抗生素的寶寶,如果到了1歲半左右,還不會說話,就必須帶寶寶去耳鼻喉科檢查一下。萬一寶寶有聽力方面的障礙,要想聾啞學校的老師諮詢一下,儘早開始語言的訓練。
如果寶寶不但不說話,而且還不跟媽媽的視線對視,就應該懷疑寶寶有自閉症傾向。但這種寶寶非常少。如果是智力發育遲緩的寶寶,比起不會說話,還有明顯的行動方面的遲鈍問題。如果是舌下系帶一直連到舌尖,嘴張不開,簡單的手術就可以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