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臺經常受到讀者的求助,說每次帶孩子逛超市,到玩具區或是零食去,非要買,不買就哭鬧,甚至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其實,這是你的規矩沒有做到位!

社區的一位孩子的奶奶向我訴苦說,她不敢帶他的孫子去超市,因為每次去超市孩子都要這要那,不停地往購物車裡裝東西,攔都不攔住,如果硬著來,不給孩子買,孩子就會坐地打滾,不起來,惹得一群人圍觀,出於面子考慮,這位奶奶只能答應孩子的要求,所以,她現在都不敢帶孫子去超市,不給孩子買,孩子哭鬧不止,給孩子買,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沒有止境,到底該怎麼辦。

這位元阿姨說的情況,可能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現過,我們也經常在一些超市、賣場,看到那些因為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滿足哭鬧撒潑的孩子。該怎麼制服這類熊孩子呢?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今天有這樣的表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出了問題。不信,大家看看下面的兩個場景,是否熟悉呢?場景一:孩子從幼稚園出來,不想回家,還想和小夥伴們多玩一會兒,可是媽媽有事必須回家,孩子就不幹了,大哭起來,媽媽馬上說:別哭了,回家讓你玩遊戲還不行嗎?孩子哭聲瞬間就止住了。

場景二:爸爸下班回到家,很累,躺在沙發上休息,頑皮的兒子跑過來捏爸爸的鼻子,吵吵著讓爸爸和他下象棋,可爸爸實在不想動彈,就吼了孩子幾句,“別吵了,我累了。”孩子嚇哭了,爸爸立刻心軟了,“別哭了,讓我休息一會兒,一會兒帶你去買雞腿吃。” 這兩個場景給孩子傳遞出一個資訊——哭鬧能得到好事,一旦孩子將哭鬧與好事聯繫在一起,他們就會屢試不爽,每每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用哭聲去爭取。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將的條件反射,也稱為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在19世紀末,巴甫洛夫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將一些食物顯示給狗看,同時對著狗搖鈴,並測量狗的唾液分泌。反復多次後發現,即使不給狗提供食物,只要鈴響,狗都會分泌唾液。這就是經典的條件反射,專業的解釋就是, 

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繫,稱之為條件反射。也就是說,孩子一遇到自己的要求不滿足就哭鬧,是因為家長在他的心裡建立了一個條件反射。

即只要哭鬧,要求就能得到滿足。有讀者給我留言說,我家孩子為什麼總跟我講條件啊?比如,媽媽讓孩子掃一掃地,孩子會說:“我掃完了,你能讓我看半個小時電視嗎?”這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平時常常用物質獎勵去鼓勵孩子做一些事情,那麼,孩子每做一件事之前,都會想到“我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所以,物質獎勵是萬萬不可濫用的。既然孩子的行為是因為我們建立起來的不良的條件反射導致的,那麼,我們就要想辦法消除這種條件反射。以去超市購物為例。 

第一,在孩子哭鬧時,我們一定要堅持原則。

絕對不能被他的哭聲打動,不要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就成全孩子,不然孩子會愈演愈烈,也不要因為心軟就對孩子服軟,不然孩子會變本加厲。 第二,為了降低孩子在要求無法滿足時的哭鬧程度,在去超市之前,必須提前給孩子打預防針我這次不會給你買東西,並將去超市購買的清單列給孩子看,告訴他這次去超市的目的,讓孩子做到心中有譜,不要等到去了超市,孩子看中了某樣商品,再斷然拒絕孩子,這樣做孩子的情緒很容易一下子就失控了。當然,對於孩子的要求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拒絕。

若要求合理是應該給予滿足的,但前提是孩子已經將不買東西就坐地打滾的毛病改掉以後,而且每次只能買一樣東西,這是規矩。如果孩子想買兩樣,那麼,就讓他自己決定放棄哪一樣。這個規定在我家大概從孩子兩歲開始就實施這一家規,所以,孩子從來沒有因為沒買什麼東西哭鬧過,有時他還會衡量商品的價格,若太貴,他自己都會說:太貴了,不買了,等促銷時候再看看吧。

在孩子出現一些不好的行為時,我們不要著急去責備孩子,應該先想一想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上有什麼問題,找到根源,對孩子的教育才能有效、標本兼治。

點擊閲讀更多文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