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家舉辦喪禮時都會送參加者一條毛巾,原來意在方便人們在長時間的喪禮中擦眼淚或汗水,該報導也表示,有許多人認為毛巾會帶有晦氣,但其實是多慮,如果真的在意,將毛巾洗過之後即可正常使用。

(source: https://pixabay.com/)

不過其實也有一說,毛巾是給抬棺入土的人擦汗及清潔身體用的,而且過去習俗原本是送糕餅甜點,但日治時期台灣的紡織業崛起,毛巾生產過剩,才逐漸改為送毛巾,又稱為「答紙」。

(source: https://pixabay.com/)

/

但也有說法是毛巾是喪家收下奠儀後的回禮,由古禮中的孝帕、孝巾演變而來,香港與中國潮州亦有此一習俗。

還有一習俗說,當喪事結束,母舅要離去前,喪家晚輩要將折成三角形的大毛巾雙手奉上,若母舅不收毛巾,代表母舅認為親家待死者不周或不孝,將來不再與喪家來往,反之收下毛巾則代表雙方可以繼續維持互相往來的親戚關係。

/

也有網友說,台語的長巾(tn̂g-kin)與斷根(tn̂g-kin)發音相同,表示一切不好的事物與厄運到此為止

(source: https://pixabay.com/)

/

另外,喪家還會在毛巾上附送「淨符」與香包,讓人們將焚化後的淨符灰燼加到水中,灑在身上淨身,有去煞、趨吉避凶、化解禁忌的功能。

有網友則認為「無禁無忌,食百二」,不論此習俗由來為何,大家都不必太顧忌。

喪禮習俗

喪事期間,以台灣習俗,停喪期間大約十天至十五天左右,期間需安置遺體、豎靈、入殮、訃告與舉行造別儀式,然後出殯埋葬或火化。

臨終>通知子孫>併廳、舖水舖>移舖>遮神>壽終正寢>辭神、舉哀>子孫變服>換枕、嘴含銀、蓋水被、供腳尾飯、燒腳尾紙、點腳尾燈>吊九條、守舖、報喪、買棺、看日、擇地>成服帶孝、辦理死亡登記、請僧道唸腳尾經>乞水沐浴、理容、張穿、套衫、抽壽、吃黑糖麵線>接棺磧棺、燒庫錢(還庫)、乞手尾錢、辭生(小殮)>佈置棺底、誦經做功德>大殮>封釘(封棺)>打桶(停柩)>併腳尾物、設靈桌靈堂、早晚捧飯>印製訃聞及寄送>做七(旬)>葬前準備工作、工作人員之分配、禮堂之佈置、物品之準備>出殯前日之法事>殯喪(出山)>轉柩(請棺)>壓棺位>告別儀式(家奠禮>公奠禮)>點釘、旋棺>啟靈>發引>送喪行列>辭客>安葬(祀后土)>進壙‧窆>點主>祭墓)或(火葬>進納骨塔)>呼龍、撒五穀>旋墓>返主>接主安靈(入門前過火、吃甜豆、洗淨)>回食(請客)>巡山>完墳>守孝>做法事、做七日、百日、對年、三年>合爐>培墓>做新忌>清明掃墓>揀骨吉葬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