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被強迫的交往

女兒桐桐2歲時,我通過看書認識到她應該多交朋友,所以總是特別熱情地拉著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愛說話,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說,不想玩遊戲我就替她參加,桐桐總是默默地跟在後面。後來,我發現桐桐一個人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麼,而且特別在乎別人是否把她當朋友。上幼兒園之後,她經常說不想去幼兒園,因為沒有好朋友。我開始意識到我強迫孩子交往已經給她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和不安。

我再也不強迫桐桐了,開始帶她出去慢慢引導她自己玩。我的轉變也帶來了孩子的轉變,她變得越來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漸多起來。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到:每個孩子有他獨特的個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父母只要適宜呵護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辦他的人生。

專家點評: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沒有統一標準,更不可能從書本中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家長與其抱著書本焦慮,不如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會獲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學會交往。

案例二:“揠苗助長”的孩子能幸福嗎?

對於即將升入小學的幼兒,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很多家長卻過於重視知識和技能。“老師,今天你們學習了7的分解吧?怎麼孩子回來就只會兩種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學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學跟不上怎麼辦?今天教她認識鐘錶,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認識,我還拍了一個視頻,您看看她的表現怎麼是這個樣子?!”視頻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勁地哭泣。聯想到平時,這個小女孩在班裡一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老師,這個太難了,我不想參加。”我終於明白,生活在這樣急迫、焦慮和否定的環境中,孩子能自信起來嗎?

專家點評:

趕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應成為孩子成長的標尺。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讓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風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則最終傷害的是孩子的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用微笑靜待他的綻放,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案例三: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女兒朵朵還沒出生,我就開始規劃她的未來。7個月起開始識字,把所有的傢具都貼上漢字標籤;從《三字經》、《千字文》到唐詩,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誦。朵朵的記憶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准。這令我驕傲不已。可等她3歲,問題卻來了:她太安靜了,同齡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卻一個人在角落裡看書。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操之過急會不會毀掉她本該快樂的童年?我小時候和小夥伴快樂無憂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親密接觸……哪有什麼早教?哪認得什麼字?現在我不是也很好嗎?

我決定改變,不再強迫朵朵額外學太多知識,而朵朵的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著朵朵自由、開心的笑臉,我感到無比知足。

專家點評:

童年生活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價值。可孩子的童年卻常常背負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時就提前“規劃”,7個月就提前教識字、背唐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代價就是犧牲孩子的快樂和自由。可喜的是,媽媽及時反思了自己的問題,果斷“放棄”,讓女兒回歸了快樂童年,獲得了健康成長。

案例四:別讓強制的學習奪走童年的快樂

在“望子成龍”的心態驅使下,我曾給過孩子很多強制的“愛”。比如周末,我給他安排了一整天的課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稍有退步我便會大發雷霆,甚至動用家庭暴力,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眼中的怨恨與不滿。每當孩子厭煩的時候,我又是好言相勸,又是物質獎勵,把我以為的“特殊的愛”強加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我發現,物質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他開始極力地避開我。“學習”,無情地拉開了我和孩子的距離。

我也想當“慈母”,可事實上,我卻是個“暴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是不是太自私、太功利了?!

去年我參加了教育心理學的培訓,我懂得了很多,重新找到了愛的方向。作為母親要讓孩子在興趣的促使下主動學習,而不應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在焦慮與緊張的氛圍下生活。我要改變,先從放下自己的期望開始,尊重孩子的興趣。

專家點評:

我們常常借“愛”的名義綁架孩子,讓孩子背負我們的焦慮,完成我們未完成的期待。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按他的節奏成長,勝過所有“愛”的語言和物質。

案例五:別讓過度讚美麻木了孩子

明明很喜歡畫畫。可是有一次展覽作品的時候,他撅著嘴說:“不論我畫成什麼樣子,老師都會說畫得真不錯。小海胡亂塗上顏色,老師也會誇她,還給她和

我一樣的獎品,真沒意思!”

薇薇也是從小被爸爸媽媽誇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讚賞:“寶寶笑得真好看!”剛咿呀學語,大家就誇獎她:“寶寶真聰明!”甚至連發脾氣耍性子的時候也不忘賞識:“薇薇真有個性!”可隨著她慢慢長大,家長和老師漸漸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薇薇只願聽好話,不能聽任何批評,而且經受不起一點點挫折。

在我帶過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揚和肯定中極易自以為是,甚至出現沮喪、憤激、退避或敵對的行為,家長卻渾然不覺。

專家點評:

過度賞識和不必要的讚美,並不能有效表達你對孩子的喜愛,在一定程度上還會讓孩子過於依賴外在的評價,而沒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還會弱化孩子的責任感和上進心,缺乏做事的動力。

案例六:我要畫不一樣的牛

今天,孩子們要畫牛。我讓孩子們觀察了關於牛的圖片和范畫,然後便開始畫了。

“快來看呀,笑笑的牛身上長刺了。”孩子們都湊過去。“她畫的牛棚好亂!”“你畫的小孩手裡怎麼就拿一根草來喂牛呀?……”“你畫的和老師的不一樣!”孩子們七嘴八舌,我也走過去。笑笑顯得有點尷尬。我鼓勵笑笑講講她的畫。“這是牛毛,我姥姥家的牛身上就長了好多牛毛。”“這是草欄子,是裝草的地方,姥姥家的牛草就裝在那裡。”“我姥爺每天中午都會趕牛去小河喝水,我畫的小孩是我。”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富有創造力的、有思想的個體。笑笑的畫讓我反思美術活動不應用范畫束縛孩子的思維。

經驗來源於生活,真實體驗遠比圖片和范畫更能激發孩子創作的熱情。我要多為孩子們創造條件,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讓他們有更精彩的表現!

專家點評:

教師聆聽並鼓勵孩子的創造表現值得點贊!愛孩子就讓他充分地感受生活,並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綻放吧!

案例七:別急!聽聽孩子怎麼說

一天晚上,我從廚房裡走出來,看見3歲多的女兒把一條大浴巾鋪在地板上,自己踩在上面跳來跳去。這條浴巾可是我今天剛洗好收回來的,她竟然……我又急又氣,就要呵斥女兒。她卻一臉興奮地對我說:“媽媽,你看,我正在雲朵上面跳舞呢!”看著她興奮得發紅的小臉,我一愣,再也呵斥不出來。我按捺住內心的震動,坐下來欣賞女兒跳舞。她一會兒跳躍,一會兒轉圈,一會兒躺到大浴巾上打滾。那一臉陶醉的樣子,彷彿自己真的置身雲朵之上,在美麗的天空中自由揮灑。跳了好一會兒,她才停下來,爬到我懷裡。我不禁感嘆,感謝女兒及時表達了自己,讓我今晚能夠欣賞到美麗的雲端之舞。

專家點評:

弄髒剛洗的浴巾,在成年人眼裡,可能是孩子的調皮和破壞;然而,在孩子純凈而美好的心靈里,卻可能是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雲朵。他們並無破壞的意圖。如果我們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急著批評教育孩子,孩子那獨特的視角和驚人的想像力,就會被粗暴地扼殺。所以,當遇到“破壞”性事件時,別急,聽聽孩子怎麼說。

案例八:事情沒做好不等於自己不好

我以前總愛表揚壯壯:“你真聰明!”但後來我發現,如果壯壯做不好一件事,他就會特別煩躁,哭鬧。前段時間,我給他買了一輛新款滑行車,他剛開始並不會滑,就很生氣,索性不滑了。後來我看到一篇文章《“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的差別震驚你!》,我知道了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常被表揚聰明的壯壯,在遇到挫折時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怕別人說自己不夠聰明。明白了這些,後來我就再也不表揚他聰明了,而是多描述和鼓勵他的努力,比如:“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加油!”

專家點評:

孩子對自我的認可過度依賴外在的評價,孩子會認為事情沒做好是自己不夠好。欣賞這位家長積極的學習,發現了鼓勵和表揚的不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應集中於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個性品質(如聰明)上,在孩子做得不夠好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說:“這件事雖然你沒做好,但你是好的!”

案例九:在尊重和愛的世界裡盡情塗鴉

所有的孩子都愛塗鴉,朵朵也不例外!最開始,她只在畫板上隨便畫。後來,她發現牆上也能畫,以至於傢具、漁缸、衣服、電器、包裝盒都沒能倖免!我總是不經意地發現,這兒多了幾筆,那兒又畫了一團,到處是像龍捲風、毛線團那樣的痕迹。雖然一眼看上去亂亂的,但仔細欣賞,你會發現這裡面的樂趣和美!

後來,我和朵朵約定好,劃分了可以塗鴉的區域。餐廳區和電視背景牆歸姐姐,沙發背景牆和書房是她的底盤,大家只能在自己的區域畫。朵朵牢牢記住了這個約定。從此以後,朵朵就在自己的區域畫畫,一有時間就去畫幾筆,不知不覺,整面牆都快畫滿了!

後來,我又在卧室開闢了一面牆給她,她常常一邊畫一邊還喃喃自語地講她畫出來的故事。雖然每次講,可能都有新的發現。這是女兒創作的迷宮。每天從幼兒園回來她都會上去添幾條路。如此超強的表現力令我驚訝!

朵朵在不知不覺中,用畫筆表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不僅充實了她的心靈,也美化了我們的家,愉悅了我們的心情。每天看她在牆面上安靜專註地塗鴉,總有一種感動充盈於我的心間……

專家點評:

沒有一個“愛”字,卻看到濃濃的愛與發自內心的欣賞。從圖文中源源不斷地湧出來。充分的自由與適度的規則,孩子只有在充滿尊重與安全感的世界裡才會淋漓盡致地發揮潛能,創造精彩。如果你還在阻止孩子塗鴉,那麼你很有可能扼殺了一個天才!

案例十:當孩子輸不起時

每天晚上我和孩子他爸都會陪孩子一起玩遊戲,搭積木、拼圖,有時還會用競賽的方式,因為這樣孩子更有積極性,同時也能培養他的競爭意識。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故意示弱,讓孩子贏,藉此讓他更自信,也更有膽量。每次贏了,他都特別有成就感。

可是有一次,孩子和爸爸玩滾球遊戲,孩子贏了兩次,後來再玩的時候,爸爸沒讓著他,結果他輸了。輸一次情緒不對了,輸兩次就沒耐心了,輸到第三次的時候就開始發脾氣大哭起來。這時我才意識到孩子早已習慣了勝利,對失敗竟然無法承受。可是現實生活中怎麼可能一直保持不敗呢?

是不是我的愛有了偏差,帶給孩子的並不完全是積極樂觀的性格?

專家點評:

虛假的勝利,並不能真正帶來自信的成果。專註於興趣探索,在遊戲過程中忍受挫折、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分享成功的喜悅,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案例十一:對抗“粗口”記

兒子一向懂禮貌,可有一次他要買玩具我沒同意,他甩出一句髒話“X!”我生氣地質問他跟誰學的,他就是不說,我只好努力控制情緒,轉移了話題。

回家後,和兒子一起吃紅薯,他有禮貌地說:“謝謝媽媽給我吃紅薯。”我抓住這個時機,首先肯定他是個講禮貌的孩子,然後跟他交流了不能說髒話的原因。誰知兒子卻理直氣壯地說:“可是爸爸和爺爺都講,媽媽也沒有生氣啊。”我這才意識到兒子講粗口的根源,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的重要!

我請他當家裡的“文明用語監督員”,發現誰講粗口就制止。此後,兒子果然不再講粗口了,在他的監督下爺爺和爸爸也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我慶幸自己沒有粗暴的呵斥、生硬地處罰,而是用疏而不堵、柔而不躁的方式,建築了一條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的彩虹橋。

專家點評:

小孩子說髒話,常常是出於好玩、無意識的模仿行為,家長及時控制情緒,巧妙地運用轉移話題、及時肯定、闡明原因、溝通感受、賦予責任感等正面疏導的方法,將“對抗”變為了一種“引導”。更可貴的是,傾聽了孩子的心聲,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家長與孩子在平等相處中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