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伏貼的來歷?        

在醫方專著《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白芥子泥貼敷於百會,使局部皮膚發紅以治療毒蛇咬傷的記載,這是貼敷療法的較早雛形。宋•王執中《針灸資生經》記載用旱蓮草外敷治瘧。三伏穴位貼敷療法,即三伏貼,發展於清朝,清代名醫張潞的《張氏醫通•喘門》:「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三伏貼最早應用於臨床治療冷哮,後世醫家不斷演變發展,根據不同病種探索出三伏貼的藥物及貼敷部位,時至今日三伏貼廣泛用於各種呼吸系統疾患、風濕病、過敏性疾病等慢性病,作為一種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

ADVERTISEMENT

2        

三伏貼的原理?        

《黃帝內經•素問》曰:「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春夏時節陽氣主升亦主生,尤其夏至時節,人體陽氣最旺盛,但是夏至後則陰昇陽降,陰氣開始上升,陽氣開始衰減,為了給秋冬儲備陽氣而不為嚴寒所傷,對於陽虛者則更應該補陽助陽,故夏至時節卻要注重補陽。對於反覆關節疼痛的風濕病患者,受風受涼後或於寒冬季節疼痛更易加重,春夏養陽的意義更加重要。藉助三伏時節天之陽氣,通過把陽性、熱性的藥物貼敷於相應的腧穴,透達肌膚,滲入經絡,以鼓舞激發人體的陽氣,提升正氣,協調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治風濕病的目的,體現中醫治未病的理念。

               

3        

三伏貼的用藥部位?        

三伏貼的貼敷穴位多為背俞穴。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腰背部的俞穴,稱為背俞穴,背俞穴與相應臟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是五臟六腑在背部的反應點,通過背部俞穴可以整體調理臟腑氣血功能,治療五臟六腑之病。脾主肌肉,脾虛則水谷精微化生匱乏,肌肉不豐;肝主筋,肝氣失和,則筋爪不榮,筋骨不韌;腎主骨,腎虛則骨髓失充,骨質不堅。肝脾腎三髒與骨骼肌肉病變關係密切,我院通過十餘年貼敷治療風濕病經驗及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選取肝脾腎俞穴以達到調理肝脾腎三髒、扶正驅邪防治風濕病的佳效。

ADVERTISEMENT                                            

4        

三伏貼適合哪些風濕病症?        

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病、軟組織風濕症、產後風濕症、乾燥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中醫辨證屬於肝脾腎虧虛伴見關節疼痛的患者。症見:關節疼痛、腫脹反覆發作,關節怕風怕涼,冬季及受寒後症狀明顯或加重。

               

5        

三伏貼貼多久?        

成人風濕病患者每次貼敷2至6小時,青少年及體質敏感者應酌情減少時間。連續外敷三年為一個療程。

6        

三伏貼貼完1個療程可以繼續貼嗎?        

ADVERTISEMENT

三伏貼作為一種防病養生、治療疾病的方法,有調理臟腑、鼓舞正氣之功能,其作用如涓涓細流,貴在長期堅持,方可達到養生治病的目的。故貼完一個療程的患者可繼續堅持。

7        

三伏貼治療關節痛為什麼配合關節貼敷?        

三伏貼治療穴位多以背俞穴為主,起到的是調節整體的功用,而風濕病患者病在關節,以關節局部疼痛為主要表現,我院風濕病團隊通過多年臨床探索,根據病變部位及病情差異,在配合背俞穴貼敷的基礎上,針對病變關節開展關節局部穴位貼敷,與三伏貼整體調節相呼應,使藥物直達患處,加強療效。

               

8        

三伏貼期間的飲食宜忌?        

患者飲食宜清淡,儘量避免食用寒涼、過咸等有可能減弱藥效的食物,也應儘量避免菸酒、海鮮及辛辣刺激、牛羊肉等食物。

ADVERTISEMENT

9        

三伏貼期間起居注意?        

取下貼敷藥物後,患者可用清水沖洗局部。不要搓、抓、撓背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塗抹其他止癢藥品,防止對局部皮膚的進一步刺激。三伏貼治療期間,儘量避免寒濕環境,不要在空調屋中過久,注意防止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