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看過一部動畫的原作漫畫後,再來看這部動畫時,總會覺得不盡如人意,又時甚至會覺得差距很大。而產生的這種感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兩種作品媒介本質的屬性上的差異,與觀眾心理預期的落差。        

       

首先,我們再閱讀一部漫畫時,節奏更自由,翻得快、翻得慢,既可以憑自己喜好,也可以依照自己對漫畫的理解,或漫畫作者通過漫畫劇情的緊張程度對節奏的調節,可以說有著很大的調節空間,以適應讀者的最佳觀看體驗。然而動畫中時間是固定的,眾口難調,總有人喜歡這樣的節奏,而另一些人喜歡另一種節奏。更極端點,遇上改編動畫即將追上漫畫劇情,動畫製作方有意拖延節奏,導致觀看效果的進一步降低。        

其次,漫畫與動畫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媒介,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種能夠完全翻譯而完全沒有信息損失的語言,這兩種介質在轉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某種程度的“異化”。動畫改編,既有可能補充了漫畫中沒有的畫面,也有可能刪去了原作中的某些劇情乃至角色。漫畫中角色的形象,也不可能完美地“復刻”到動畫中。而對於已經接觸過原作漫畫的觀眾來說,這種改動有時錦上添花,而更多時候卻是令人失望的。原作粉對這類改編往往特別敏感,因為動畫製作組的各種“魔改”在他們眼裡會降低作品的魅力,會“毀了”這部作品。        

       

其實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匯集起來,漫畫原作讀者看改編動畫覺得不滿意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失望”的心理在作祟。看漫畫時,我們可能腦補了BGM,角色說話時,我們可能腦補自己認為合適的聲優的聲音,在若干畫面之間的切換,我們也可能會在腦內想像了不同的轉場形式。這一系列想像,往往與最終動畫製作方改編後的作品的實際呈現效果,存在著很大不同,我們,然而這些想像,往往來自我們自主的選擇,是沒一個讀者心中的“最佳形式” 。最終動畫的實際呈現形式與我們的想像差異越大,我們對改編動畫的“失望”也就越大。        

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我們在看改編動畫作品時,以對待全新作品的態度對待,也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