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雞蛋祛濕毒是不是真的?

滾雞蛋祛濕毒是不是真的

滾雞蛋不能祛濕度。

【實驗一】

  在皮膚上滾熟雞蛋,蛋黃上出現很多小顆粒

  當日,在超市購買了一籃雞蛋。到家後,從中挑選了4個放入鍋中,煮10分鐘後撈出。

  雞蛋撈出兩分鐘後,已不再燙手。根據網上的方法,先挑選出一個雞蛋,用最快的速度將蛋殼剝掉,然後將其在臉上來回滾動,臉頰、鼻子、嘴唇、額頭、眼睛位置依次進行。這樣來回滾動了5分鐘。在這個過程中,徐女士感覺自己的臉上有一種黏黏的感覺,然後很快消失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異樣的感覺。

  將雞蛋剝開後,發現露出一半的蛋黃表面上,有許多凸起的小顆粒。這些小顆粒密密麻麻地附著在蛋黃表面,看著很不舒服。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看了一定會感覺頭皮發麻。

  為了進行對比,又挑選出一個雞蛋,剝去蛋殼後在桌面上滾。5分鐘後,剝開雞蛋,發現該雞蛋蛋黃表面平整,的確沒有凸起的小顆粒。

  難道第一個雞蛋真的因為吸收了濕氣,蛋黃才有了凸起的顆粒?進行了第二個實驗。

【實驗二】

  在沙發上滾熟雞蛋,蛋黃上也有小顆粒

  第一個實驗好像說明了一些問題,但只有逐一排除才能得到真正的結論。

  又挑出一個熟雞蛋,剝殼後將其用保鮮膜包裹好,然後再次進行“滾臉”。拿出剩下的一個熟雞蛋剝殼後在沙發上翻滾。

  5分鐘後,一起將兩個熟雞蛋的蛋清剝開,看到兩個蛋黃表面附著了很多小顆粒,蛋黃局部有些發暗。在數量上,“滾沙發”的雞蛋凸起的顆粒少一些。

【實驗結論】

  蛋黃受到不規則擠壓,就會出現小顆粒

  蛋黃上為什麼會“長”小顆粒?許昌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講師劉凱表示,從實驗來看,濕氣無法透過保鮮膜進入雞蛋,而且沙發上不應該有濕氣。蛋黃上的小顆粒應該不是吸收濕氣而產生的。

  劉凱說,雞蛋煮熟後,蛋黃本身呈沙粒狀,在滾動時,受到不規則外力的擠壓就會變形,表面出現凸起的小顆粒。

  人臉、沙發表面凹凸不平,雞蛋在上面滾動時受力不均勻,當然會出現凸起的小顆粒。桌子表面比較平滑,雞蛋在上面滾動時受力均勻,自然不會出現凸起的小顆粒。

  近日,網上傳言只要把剛煮好的雞蛋剝開,迅速在臉上或身上快速滾動,待雞蛋不熱了,剝開蛋白可看到蛋黃髮黑,還有凸起的小包,這是快速清除體內濕氣和濕毒的方法。這個傳言是否科學可信?為此,本報記者進行了實驗。

  實驗道具:四枚雞蛋、保鮮袋

  實驗目的:驗證“熟雞蛋能去除濕氣和濕毒”一說是否科學可信

  實驗

  人體“滾蛋”後蛋白變暗黑

  記者受邀來到劉阿姨家,並決定根據網傳方法做一次實驗。待兩枚雞蛋煮熟後,記者將其中一枚剝開,發現蛋黃呈金黃色,且光滑;劉阿姨將另一枚剝去蛋殼,並把雞蛋放在臉、手臂等處來回滾動。雞蛋在身上滾動時,劉阿姨說,熱量透過皮膚傳來,感覺很舒服。幾分鐘後,雞蛋變涼,劉阿姨停止了滾動。剝開蛋白,記者看到滾過後的雞蛋蛋白顏色變得暗黑,且蛋黃也不再那麼光滑,而是出現了許多凹凸的小疙瘩,但蛋黃並沒有如傳言那樣呈暗黑色。

  小疙瘩就是我們體內的濕氣和濕毒?隨後,記者又取來兩枚熱乎的熟雞蛋,將其中一枚放在書桌上滾動,書桌並不像人體一樣有濕毒;另一枚則用保鮮袋包住滾動,這樣人體的濕氣和濕毒就很難滲入蛋內。直到雞蛋冷卻後,我們才停止滾動雞蛋。剝開雞蛋,發現雞蛋在書桌上滾動後蛋白變得暗黑,蛋黃未呈暗黑色且表面也出現了許多凹凸的小疙瘩,數量之多超出雞蛋滾人體的數量;使用保鮮袋的雞蛋,蛋白雖未呈黑色,但依舊有凹凸的小疙瘩,數量較少。

  釋疑

  滾雞蛋除濕氣濕毒不靠譜

  對此,表示,醫學上並沒有雞蛋能除濕氣和濕毒的說法,但確實可通過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雞蛋的作用就是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等。

  蛋白較之前更暗黑,可能是蛋白吸附了毛囊內的污垢,但這些污垢不會到達蛋黃上。至於網傳蛋黃會變黑,洪恩四表示,把雞蛋自然放涼,或煮久一點,或儲存時間長點,蛋黃顏色也會變化。其實蛋黃的顏色與酸鹼度相關,雞蛋溫度高時,PH值偏碱;溫度低時偏酸,顏色也就會發生相應變化。

  對於蛋黃上出現的小疙瘩,解釋,這是一個物理反應。因為剛煮熟的雞蛋里含有水分和空氣,蛋黃又是沙狀的,在滾動時受到外界不規則的擠壓,就會反覆變形,導致蛋黃表面凹凸不平,形成小疙瘩。所以未用手擠壓的雞蛋,也就是未做任何實驗的雞蛋,其蛋黃表面就幾乎沒有凸起小疙瘩。

  支招

  自測體內是否濕氣過重

  怎樣判斷自己身上有沒有濕氣?教市民幾個自測方法。如觀察舌苔,健康的舌頭淡紅而潤澤;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像剛喝過牛奶,則說明體內有濕寒;如果舌苔粗糙、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看食慾,該吃飯時,沒有飢餓感,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時有隱隱的噁心感,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這是胃強脾弱的表現,也是脾濕的表現。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看精神,中醫有個詞,叫“頭重如裹”,就是說頭就像被布勒緊一樣,讓人打不起精神,這也是濕氣重的一個表現。

  “市民可以吃薏米和少數辣椒等食物以及配合適量的運動來預防濕氣入侵,當然也可通過拔罐、針灸、艾灸、吃中藥等方法除濕

 自測體內是否濕氣過重

  怎樣判斷自己身上有沒有濕氣?教市民幾個自測方法。如觀察舌苔,健康的舌頭淡紅而潤澤;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像剛喝過牛奶,則說明體內有濕寒;如果舌苔粗糙、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看食慾,該吃飯時,沒有飢餓感,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時有隱隱的噁心感,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這是胃強脾弱的表現,也是脾濕的表現。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看精神,中醫有個詞,叫“頭重如裹”,就是說頭就像被布勒緊一樣,讓人打不起精神,這也是濕氣重的一個表現。

  “市民可以吃薏米和少數辣椒等食物以及配合適量的運動來預防濕氣入侵,當然也可通過拔罐、針灸、艾灸、吃中藥等方法除濕。”

 215評論

美食的家園04-15 16:56

390贊

滾雞蛋去濕毒方法

半鍋開水,水最好能將雞蛋全部覆蓋,開大火,然後馬上將帶殼雞蛋放進鍋里煮,水開三分鐘後將火調到最小,再煮15-20分鐘,關火,悶一兩分鐘,用笊籬取出雞蛋,趁熱包皮,請注意一定不要把雞蛋弄破。趁熱將雞蛋放在臉上滾,快速的(因為太燙),主要是眼睛和額頭,然後把面部其他位置都滾到。直到雞蛋沒有熱度。癥狀:撥開蛋清,如果蛋黃上起滿了小點點,說明有風氣,風氣的大小根據小點點的大小和數量不同而不同。如果蛋黃變黑,說明有濕毒,濕毒大小依蛋黃顏色深淺不同而不同,這個自己都可以根據肉眼判斷。

滾雞蛋去濕毒專家看法

蛋黃受到外界不規則擠壓 就會長小疙瘩。專家表示,蛋黃上的小包並不是受人體的濕毒影響而產生,人體內的濕氣也不可能透過保鮮膜進入雞蛋里。

那蛋黃上為什麼會“長”小包?因為剛煮熟的雞蛋里含有水分和空氣,蛋黃又是沙狀的,在滾的時候,受到外界不規則的擠壓,就會變形,導致蛋黃表面凹凸不平,形成小疙瘩。人臉、沙發表面均凹凸不平,同時手在滾蛋時用力不均,產生或大或小的擠壓力,蛋黃上的小包就會有不規則變化。而桌子、地上比較平滑,雞蛋在上面滾,蛋黃表面幾乎不會凸起小疙瘩。

為什麼雞蛋會發黑?把雞蛋自然放涼,或煮久一點,儲存時間長點,蛋黃顏色也會變化。蛋黃的顏色與酸鹼度相關,雞蛋溫度高時ph值偏鹼性,溫度低時偏酸性,顏色也就發生相應變化。

聽了專家的介紹,看來滾雞蛋去濕毒這種說法也不怎麼靠譜,那麼怎麼祛濕才靠譜呢?

要想去祛濕,其實也簡單,只要兩種最普通的東西一起泡水喝就行,它們都可取自天然,不必花一分錢,那就是蒲公英和玉米須。

蒲公英是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的一種葯食兩用植物,中醫中常用其治療乳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乳腺炎,蒲公英有個別名叫做尿床草,可見其利尿效果特別好,這就有助於我們排出身體多餘水分,對除濕很有幫助。

同時,蒲公英是天然的抗生素,對包括幽門螺旋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多種病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我們日常中見到的很多中成藥都有蒲公英的成分,其水煎劑還能夠激發機體免疫功能,幫助人體對抗濕邪。

玉米須雖然不像蒲公英一樣遍地都是,但在農村也是十分常見的,很多人都將其視為一種廢物,豈不知它也是一味中藥,在中藥中玉米須又叫龍鬚,所以將蒲公英和龍鬚泡在一起的茶飲又被成為蒲公英龍鬚茶,同樣的,玉米須也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玉米須的利尿作用雖然不及蒲公英,但勝在作用持久,且有調節血糖的作用,兩者結合效果更好,也適宜包括糖尿病病人在內的廣泛人群食用。

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玫瑰和玉竹,蒲公英和玉米須都具有一點寒性,加入玫瑰後藥性會更溫和一些,而玉竹具有養陰生津的作用,對輔助除濕也是很有幫助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