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回台後失望發文「台灣,我待不下去了」,網友含淚推爆「年輕人根本看不到希望」!
台灣在近幾年被稱為「鬼島」,許多年輕人也頻頻對社會議題發出不平之鳴。一位從香港與美國留學回家的網友表示,經歷了台灣年輕人找工作的環境後,她寫下:「台灣,我待不下去了!」引起其他人強烈共鳴! ▼網友表示,她留學於香港大學,並剛在美國結束六個月交換生活,畢業前夕,她對於回到家鄉感到無比興奮,「但當我終於踏上這塊思念已久的土地後,如今卻有種迫不及待想要離開的衝動。」 ▼她指出亞洲人容易感到自卑,並對西方社會產生一種「嚮往」,「例如許多人常說,美國學生就是比較善於發言、比較有創意。但其實,善於發言只是透過練習而來的,很多亞洲學生有著更好的思辨能力和積極性。創意,也是整個環境和社會氣氛營造出來的:如果一個社會鼓勵人去追求與眾不同,就會孕育這種人。」 當她開始介紹自己和朋友即將從事的計畫,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難民議題時,主管第一個問題問她的問題卻是:「跟你一起做這個計畫的,是你男朋友嗎?」她傻眼發現自己履歷上的經驗都不重要,主管顯然對她的感情狀況和家庭背景比較關心。後來詢問朋友,大家反而表示:「妳怎麼這麼天真,妳還這麼『菜』,問背景、問關係、問私人狀態穩不穩定,這是很多台灣企業的面試常態啊!」「我想,當時更讓我感到憤怒的其實是:她看起來不在乎我的能力,也不在乎我所帶去的作品,只因為我是大學生,她就斷定我沒有能力、沒有經驗,甚至非要靠家人或男朋友,才有可能進行『超齡』的計畫專案。」她表示不久前在美國當地電視台實習,雖然沒經驗,但負責人說沒關係,直接把她跟專業的人安排在一起,於是她很快從實作中學習了工作內容,「在美國,我體會到只要你願意付出、願意學習,就有人願意給你機會;只要你願意開口,就可能有人願意幫助你。」「然而在台灣,上位者似乎總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沒能力、沒競爭力,抗壓性低又愛抱怨、愛花錢,因此只能、也只配做些基層工作,然後要求他們慢慢磨慢慢熬,等待那可能永遠不會來的升遷和更大的舞臺。」▼她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許多高學歷學生把心力花在考公務員上,只為了追求安穩的生活,不肯相信自己可以放膽追求夢想,而沒有傲人學歷的人,很可能從一開始就在社會的刻板印象與偏見下放棄了自己。 她認為在台灣如今壓抑和階級僵化的環境中,不管自己多麼積極努力,卻始終看不見希望,「我在香港學會的實際,在台灣被視為現實和市儈;在美國學會的自信和有話直說,在這裡變成了驕傲和不切實際。」她知道自己在回台灣後,會再度重新學會適應這樣的環境,並妥善地應對進退,「但這一次,我不想再逼自己妥協了。大學以前的18年,我好努力地想要融入這個社會,說服自己去接受它的價值觀,並且痛苦地以為我的徬徨、不想照著主流的路走,是因為我有病,有著適應不良或故意反叛的病。」▼「但現在,我要選擇我自己的路,選擇我自己相信的價值觀。我的人生是我的,沒有人可以再告訴我該怎麼走。台灣是我的家鄉,但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再回來。」 她的文章讓許多網友感歎道:「完全認同作者說的」、「不要回來了,快逃吧」、「台灣是要靠關係才會出頭」、「曾經是新人的我看到也很有感觸,若沒有好的機運是很難出頭的!」、「每一句話都讓一些社會人士中箭」、「就算你真的念了你喜歡的系,並順利的進入你喜歡的工作領域,你還是會很失望」。不少人也期許說,希望不要把這種觀念帶給下一代。來源:Crossing |
精采原文在這裡>> 留學生回台後失望發文「台灣,我待不下去了」,網友含淚推爆「年輕人根本看不到希望」! - 新奇圖文 - 優仕網-共產檔 http://share.youthwant.com.tw/DC2126169.html



當她開始介紹自己和朋友即將從事的計畫,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難民議題時,主管第一個問題問她的問題卻是:「跟你一起做這個計畫的,是你男朋友嗎?」她傻眼發現自己履歷上的經驗都不重要,主管顯然對她的感情狀況和家庭背景比較關心。後來詢問朋友,大家反而表示:「妳怎麼這麼天真,妳還這麼『菜』,問背景、問關係、問私人狀態穩不穩定,這是很多台灣企業的面試常態啊!」「我想,當時更讓我感到憤怒的其實是:她看起來不在乎我的能力,也不在乎我所帶去的作品,只因為我是大學生,她就斷定我沒有能力、沒有經驗,甚至非要靠家人或男朋友,才有可能進行『超齡』的計畫專案。」她表示不久前在美國當地電視台實習,雖然沒經驗,但負責人說沒關係,直接把她跟專業的人安排在一起,於是她很快從實作中學習了工作內容,「在美國,我體會到只要你願意付出、願意學習,就有人願意給你機會;只要你願意開口,就可能有人願意幫助你。」「然而在台灣,上位者似乎總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沒能力、沒競爭力,抗壓性低又愛抱怨、愛花錢,因此只能、也只配做些基層工作,然後要求他們慢慢磨慢慢熬,等待那可能永遠不會來的升遷和更大的舞臺。」
她認為年輕人如果只把眼光放在台灣,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待遇、更大的夢想,「當主管或是前輩們在還沒客觀認識你、瞭解你的能力之前,就以你的學歷和他們自己的主觀印象來定義你時,有多少年輕人,會因此就相信了自己只值得一個次等、不屬於自己的未來?」她指出年輕人有了夢想時,
她認為在台灣如今壓抑和階級僵化的環境中,不管自己多麼積極努力,卻始終看不見希望,「我在香港學會的實際,在台灣被視為現實和市儈;在美國學會的自信和有話直說,在這裡變成了驕傲和不切實際。」她知道自己在回台灣後,會再度重新學會適應這樣的環境,並妥善地應對進退,「但這一次,我不想再逼自己妥協了。大學以前的18年,我好努力地想要融入這個社會,說服自己去接受它的價值觀,並且痛苦地以為我的徬徨、不想照著主流的路走,是因為我有病,有著適應不良或故意反叛的病。」▼「但現在,我要選擇我自己的路,選擇我自己相信的價值觀。我的人生是我的,沒有人可以再告訴我該怎麼走。台灣是我的家鄉,但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再回來。」
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