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方治療疾病有這樣一個,規律,就是病情越急,病情越重,用藥就越少。從戰術上說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如果平分兵力對付諸路之敵,就可能導致一路也不能殲滅,使自己陷於被動地位。
例如著名的回陽救逆之方,關鍵時刻救命的,就只有三味葯: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炙甘草一兩。
治療風濕兼陽虛,也是這樣,患者病情越急,情況越重,用藥就越應該少而精,而不是方子越開藥越多。
我們還是回顧一下,前面聊過的,治療表陽虛證的兩個方子:
一、桂枝加附子湯:
主治: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註:上下肢輕微痙攣),難以屈伸者。
由6味葯組成,劑量如下: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炙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二、桂枝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芍藥):
主治: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
(註:也就是在原方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屈伸不利的基礎上,出現了身體疼煩)
從桂枝加附子湯中減去了芍藥,由5味葯組成,劑量如下: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炙甘草二兩
白芍苦,酸,微寒,藥力主要向下,向內,有可能會緩生薑,桂枝,附子鼓舞胃氣,振奮一身陽氣之勢,將其舍之不用後,這個方證溫陽通絡,祛風除濕,止身疼煩的力量就更強了。
反覆回味上面兩個方子,有助於理解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個方子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也是治療風濕相搏,兼有陽虛證的方子,但是這個方子所對應的情形更重,更急了。
患者在發汗,遂漏不止,屈伸不利,身體疼煩,脈浮虛而澀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下面幾種情況:
1、關節痛得更厲害了:出現了抽掣,痙攣樣的疼痛,而且疼痛處不能接碰,一碰就疼痛加劇。
2、出現了汗出短氣,惡風、怕冷的癥狀也加重了,也即所謂的“惡風,畏寒,不願去衣”。
3、體表水濕留滯的情形比前面兩個方證更重,不僅身體重滯,而且身微浮腫。
4、出現了小便不利,這可能是由於津液流失和膀胱氣化不利引起的。
以上4點,提示了患者疼痛從輕發展到了重;四肢由重發展到了身微浮重;陽虛從表陽虛逐漸發展到了表裡陽虛,出現了心陽虛的雛形,例如汗出短氣;小便由自利發展到了不利。
病情更急迫了,但是,用藥上卻葯要更精簡,以便集中優勢兵力,緩解患者的主要矛盾。
甘草附子湯的組成和用法如下:
炙甘草二兩 白朮二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兩(去皮)
上面四味葯,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一升,微微發汗即可。
這個方子,其實也就是桂枝加附子湯-芍藥-生薑-大棗。
生薑,大棗有鼓舞胃氣,守護胃氣的作用,適合風濕相搏的患者慢性期,緩解期,較長時間服用,以便培復胃氣,運化水濕,但是,在急性期,因為生薑有一定的守中的作用,大棗可以緩解峻烈藥物的藥性,將這兩味藥物去掉,可以使得整個方子藥力更雄而快速,有利於全力推動氣血運行,快速通絡止痛,驅逐濕邪。
待到患者病情緩解後,再加上生薑,大棗不遲。
為什麼這個方子,所對應的病情更重,反而附子量減少了呢?
傷寒論第174條有解釋:
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患者病情更重,汗出短氣,可能承受不了這麼重的附子量,所以應該應該將附子量減少到二兩,或者一兩。
待到患者過了這一關,四肢關節沒有那麼痛了,汗出短氣緩解了,又可以根據病情的輕重緩解加上一些葯來慢慢調理,氣虛者可加人蔘,黃芪;心血不足者,可加丹參,當歸,生地;濕重者,可加防己,威靈仙;瘀血內阻者,可加川芎,桃仁,鬱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