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多汗,醫學上稱做為「局限性多汗症」,多發生在情緒波動幅度較大的青壯年身上。「局限性出汗症」的治療,一般採用維生素B1、谷維素、安定片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適當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魯本辛等抗乙醯膽鹼藥。但是,安定和抗乙醯膽鹼藥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長期服用,故臨床上多配合中醫治療。                                                

手腳容易出汗的成因:
       

手腳出汗量正常,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但如果手腳出汗過多,那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異常多汗。手腳多汗又稱「手腳多汗症」或者「手足多汗症」。 汗腺的分泌是經由交感神經所控制的,而手汗症即是因不明原因的交感神經過度緊張,例如緊張、興奮、壓力或夏天高溫造成手掌排汗異常增加所致,還可由於交感神經損傷或異常的反應,乙酸膽鹼分泌增多,導致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液。

而中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

                           ADVERTISEMENT

類型分類:        

中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可分以下虛、實兩種類型:

1.脾胃虛弱者。脾胃有運水化濕的功能,此項功能一弱,濕熱便會鬱積在體內。濕熱下趨,從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雙腳出汗更為常見,占到70%~80%。對於脾胃虛弱者,建議平時可用苦瓜、薏米、山藥、紅棗、蓮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另外還要加強鍛鍊,中醫認為運動能補陽氣,改變體虛。

2.脾胃實症者。多因飲酒過多及過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舌苔厚膩等症狀。 建議少飲酒,儘量不要吃辛辣食物。

               

案例分享
       

有位灸友留言,說是她的手心、腳心容易莫名其妙的出汗,一出就是一大灘,擦也擦不干,然後問該怎麼艾灸。

ADVERTISEMENT                                            

要知道,事出異常必有妖,不正常的大量出汗,往往就是在警示身體出故障了,我們可不能掉以輕心。就比如手腳出汗,多半是運化失調、脾胃濕熱了,而且還可能血虛。
       

艾灸:止汗、調脾有奇效!        

警惕異常出汗,那可能是大病的前奏!不正常的出汗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前兆,這與很多疾病發病前的徵兆類似,手腳多汗就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所以,千萬別忽視這些不正常的出汗!

艾灸對於調理脾胃、抑制手腳出汗就很有效,這是在實踐中多次證實的。        

很多灸友在第一次艾灸下面四個穴位後,就感覺到在灸的過程中,手腳上的汗水慢慢的就幹了,並且往後幾天出的汗逐漸減少了。堅持下去,就讓經常出汗的手腳變得乾乾爽爽,脾胃也會更加舒暢。        

艾灸取穴:太溪、三陰交、內關、合谷        

ADVERTISEMENT

1、太溪穴:        

取穴方法        

患者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        

太溪穴意義: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其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腎經而傳,氣化之氣吸熱後上行天部。

功效:        

太溪穴的功效:清熱生氣,太溪穴有益腎、清熱、安神、健腰、滋陰益腎、壯陽強腰的作用。

2、三陰交穴:        

取穴方法:(三選一即可)        

1、患者取正坐或仰臥。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足內踝上緣四指寬,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

2、正坐或仰臥位,在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取穴。

ADVERTISEMENT

3、正坐或仰臥位,脛骨內側面後緣,內踝尖直上4橫指(一夫法)處取穴。

               

作用:        

特異性: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

三陰交穴意義:足三陰經氣血在此交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富含水濕,性溫熱。

功效:        

三陰交穴有健脾理血,益腎平肝的作用。

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上注於心,本穴為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故三陰交可治肝、脾、腎、心的病變:如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病、泌尿及生殖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皮膚病及神志病,臨床應用相當廣泛。

3、內關穴:        

取穴方法:        

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仰掌的姿勢,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或從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        

               

作用:        

內關穴意義: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注入體內。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由體表注入體內。

功效:        

內關穴功效:內關穴有疏導水濕,寧心安神,理氣和胃,和胃和逆,理氣鎮痛作用。

3、合谷穴:        

取穴方法: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或當拇、食指併攏時,在第一骨間背側肌隆起之中央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簡便取法        

①拇、食指併攏,於最高點取之。

②以一手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是穴。

拇、食兩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虎口與第1、2掌骨結合部連線的中點;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

       

                                   

作用:        

合谷穴意義:大腸經經氣在此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層次大範圍內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穴內的天部水濕雲氣一方面橫行向陽溪穴傳輸,另一方面不斷氣化向更高的天部層次擴散。

功效:        

推動天部層次的氣血運動,向天部層次輸送水濕雲氣。

合谷穴有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的作用。

合谷有疏風解表、清泄肺氣、通降腸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