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推出逆天治癌療法:光免疫療法,不住院不手術1分鐘治療癌症

Tokyo Star 2017-08-12 23:59

日本鞋履品牌-麗格鞋業(REGAL)

創立於明治35年(1902年)

只針對癌細胞精準靶向破壞

目前治療癌症的主流方法“外科手術”對身體傷害過大,“放療”“化療”中又有副作用。因為這些治療方法不光會殺死癌細胞,同時對正常細胞或周圍的臟器也會造成傷害。

而“光免疫療法”會單獨針對癌細胞進行精準的選擇性攻擊和破壞。這種治療方式是採用一種叫做近紅外光的光線對癌細胞進行破壞。近紅外光是電視遙控器或紅外線通訊等使用的無害光線。而且這項技術的重點是與只存在於癌細胞的特異蛋白的抗體相結合的IR700光敏劑。

IR700具有一經近紅外光照射就會吸收能量產生化學反應的特性。

抗體會將遇紅外光發生化學反應的IR700光敏劑運送到癌細胞處。

與IR700組合在一起的抗體是通過靜脈注射到體內的。然後抗體與癌細胞結合。將近紅外光照射到結合在一起的抗體上,IR700就會發生化學反應。

產生了化學反應的IR700會使癌細胞膜上的蛋白質產生變性,使細胞膜功能喪失。這樣在1~2分鐘極短的時間內,癌細胞就會膨脹~被徹底破壞。

因為IR700產生的化學反應,癌細胞的細胞膜受損膨脹。過度膨脹之後就會破裂,從而使癌細胞被徹底破壞。

對8~9成癌症有效

即便是在身體深處的癌細胞,也可以通過在患部插入很細的光纖進行近紅外光照射。我們認為通過對光纖的運用,不僅僅是皮膚癌等距離身體表面近的癌細胞有效,還包括食道癌、肺癌、子宮癌、腸癌、肝癌、胰腺癌、腎癌等等,8~9成的癌症都可以採用這種療法。

沒有副作用、也無需住院

進行這項治療不需要住院。第一天注射抗體,第二天進行照射就可以了。在動物實驗和臨床療效方面也並沒有發現有任何副作用。應該是因為這樣治療只破壞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沒有傷害吧。

對轉移癌、複發癌也有效!

正常情況下免疫細胞發揮作用的話會攻擊癌細胞並將其排除。但是實際上癌細胞是在不斷地增殖的。

實際上癌細胞會將控制免疫細胞活動的“調節性T細胞”集結在自身周圍,從而使免疫細胞陷入休眠狀態。因為沒有了免疫細胞的攻擊,癌細胞才會繼續增殖。

如果能夠提高產生癌症的部位的免疫力,即便是處在癌症第四階段、已經發生轉移的癌症也是有望治療的。即便是癌症晚期,也還是有著充分的可能性。

這種情況下是將附帶著IR700的抗體與阻礙免疫細胞的“調節性T細胞”結合。然後照射近紅外光從而破壞“調節性T細胞”。處在癌細胞附近的免疫細胞會因阻礙者消失而從休眠中覺醒,在數十分鐘內恢復活性並攻擊、破壞癌細胞。

恢復活性的免疫細胞會隨著血液流動巡視全身,在短短几個小時內開始對轉移的癌細胞開始攻擊。

放療也好、化療也好,人體是有一定的承受極限的。但是在光免疫療法中無論是抗體的投入數量還是照射的量,都沒有極限。即便是癌症複發,也可以數次治療直到治癒為止。

組合IR700的抗體是費用中最大的一部分,但因為使用的數量不大,所以花不了多少錢。近紅外光的話,只要有一台激光發射器就可以取之不盡了。

“光免疫療法”所需費用?

即便是不能用保險,費用預期也就是100萬日元~200萬日元左右吧。

以往使用抗癌藥物治療每月花費幾百萬日元是很平常的事,和以往的治療相比,這算是非常低的價格了。(日本如果納入保險範圍的話,因為有“高額療養費制度”,患者自己的負擔額度也就是幾萬日元的程度吧。)

急劇上漲的醫療費是各國都面臨的重大課題。

特別是日本,每2個人中就有1個人患癌症。花費在癌症治療方面的社會保障資金數額巨大。如果光免疫療法能夠得到普及,對一直煩惱著醫療費迅速增長的國家財政來說是個重大利好吧。

有日本“馬雲”之稱的樂天.三木谷會長強力支持!

目前光免疫療法在美國出人意料地得到迅速推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委託療效驗證的風險投資企業就是樂天的三木谷任董事長。

三木谷先生因為自己的父親患了癌症,對癌症治療方法更是投入了很多精力學習。在這期間他得知了光免疫療法,來找我諮詢。在我對此做出說之後的短短數十分鐘內就做出了支持的決定。

我們一直是使用美國政府的公用資金進行臨床療效驗證的。但是有了三木谷先生的支持之後僅僅一年半就開始了臨床驗證。我認為如果是公用資金的話至少還需要耗費2年左右的時間。

在日本的實際應用還需要幾年?

初期階段要對究竟能夠適用於哪種程度的患者等問題進行摸索,但在日本實際開展治療要在3~4年以後吧。臨床療效驗證方面美國是在一年半左右之前就開始進行了,要考慮能否講這個時間差算進去,但三木谷先生是希望與世界同步開始實際應用。

雖然是一點點開展的,但我們的想法是將來要持續增加可覆蓋的癌症種類。我覺得如果能夠很好地保證抗體的數量和整體的安排,這會是一種起到巨大幫助的治療方法。

雅滋養(YAZUYA) 40年品質沉澱 將最好的產品獻給您

精選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