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時無刻滑手機的行為常常會讓身旁的人很惱怒,滑手機甚至被視為無理的餐桌禮儀,大人愛滑手機還不夠,很多家長不甘寂寞帶幼兒上餐廳、出國旅行等從事大人的活動,過程中只好用手機安撫孩子,現在研究顯示,大人滑手機會導致孩子的行為問題,孩子太小接觸過多螢幕也會影響腦部發育。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Brandon McDaniel與密西根大學教授Jenny Radesky針對170個至少有一個1歲以上小孩的家庭做研究,大部分父母年紀為30歲出頭,研究人員請受調查者自己評估在陪孩子的時間當中,譬如吃飯時間、遊戲時間或其他活動時,他們使用手機、平板電腦、電腦與其他科技裝置分散注意力的頻率。
48%的受調查者表示一天當中發生3次以上,24%的人表示一天發生2次,17%表示一天1次,11%表示從未發生過。研究發現,當科技干預家庭活動的頻率增加,孩子愈容易出現嗚咽、生氣、不安、脾氣暴躁、叛逆等行為問題,且孩子自己的螢幕時間也會增加。
研究人員強調,即使科技只有低度干擾,與小孩行為異常的關聯性仍然很高。研究指出,這種科技干擾對有幼兒的家庭影響最大,小孩的螢幕時間除了教育功能之外,多數存在包括身體活動減少、社會技能喪失和潛在暴力等風險。
至於幼兒太長接觸螢幕對腦部發育更會產生永久影響,Psychology Today整理相關研究指出,3歲定終身,在3歲以前長期接觸螢幕會影響專注力與感受他人的能力,甚至造成溝通障礙,以及減少詞彙累積。
報導指出,家長希望孩子早點接觸螢幕以便贏在科技起跑點上的說法,造成的損害遠大於好處。在3歲以前腦部發育快速,特別是感受周遭環境的能力,這是關鍵時期,因為這時候的腦部發展會成為未來腦部發育的基礎,為了讓這時期的腦部神經網路能正常發展,孩子需要獲得環境刺激,這些刺激不是平板電腦可以取代的。
若孩子花太多時間在平板電腦上,而沒有獲得足夠的真實環境刺激,腦部發育就會遲鈍,而且影響不是暫時的,若在3歲以前,這些影響會伴隨一生。報導還提到,很多人提倡使用螢幕訓練多工能力以及指尖的刺激,根本不是年輕大腦需要的刺激。
科技也無法取代母親的功能,透過智慧手機將故事的影像、文字同一時間塞給孩子,孩子腦部無法歷經處理過程循序漸進地吸收,譬如將母親的聲音轉成文字,視覺化完整的圖片,並經過心智努力去跟隨敘事,孩子跟著智慧手機讀故事只會懶惰,因為科技裝置不會為孩子思考,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就會受限。
大腦的額葉是負責解碼和理解社會互動的領域,這個區塊的健全發展攸關同情他人,在與朋友和同事交談時接受非語言提示,並學習如何閱讀數百個未說明的跡象,如面部表情、語調等深入現實世界關係的能力。
最關鍵的發展階段也是在幼兒時期,唯有透過真實的人際交往才能獲得刺激,所以如果你的小孩把所有時間都花在iPad前面,而不是和老師和其他孩子聊天,他的同情能力將會變鈍,且影響一輩子。
此外,當手指滑動帶來顏色、形狀和聲音的反應時,孩子的大腦會獲得與快樂感相關的多巴胺獎勵,由於人類對大腦中的多巴胺會上癮,所以當一個孩子習慣立即刺激反應時,他會迷上與智慧手機式的互動以獲得立即滿足,而且以為這就是現實世界,這種危險的循環心理狀態時常見於藥物與酒精上癮的患者。
資料來源:
Children whose parents spend time on mobile devices have more behavior issuesWhat Screen Time Can Really Do to Kids’ Br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