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莫名犯困、感觉嘴里黏腻、身体沉重……这些“症状”可能是湿气悄悄钻进你体内所致。而此时正值夏末秋初,雨水多、湿气盛,身体最容易被暑湿趁虚而入。
身体7个部位最怕湿气
胸腹部
湿气滞留胸腹部,则出现胸闷、胃胀。
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东西,还会出现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马桶壁。
泌尿系统
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头部
湿气侵入头部,则出现头晕、犯困、头重如裹。
关节
湿气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下肢
湿气侵犯下肢,可出现下肢水肿、脚气等症状。
皮肤
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来。
夏末初秋要防4种湿气
防外湿
外湿多由淋雨、涉水或久处湿地引起。外出时要带好雨伞、雨衣和雨鞋等,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更换衣服。
夏季不宜在游泳池或澡堂内长时间浸泡、洗浴,以免给湿邪可乘之机。
劳动、休息时要尽量避开水湿之处,不可久居湿地。尤其是老年人,在外走累了,也尽量别坐潮湿的木椅木凳等。
防内湿
内湿多因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饮等性寒之物,损伤脾胃阳气所致。
防内湿要杜绝贪食生冷及油腻食物,忌暴饮暴食。饮食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之品易于消化,芳香之品具有醒脾、振奋脾阳的作用,从而刺激食欲。
防湿温
湿温是由湿热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主要表现为身热缠绵、头胀如裹、身重倦怠,严重者恶心呕吐、胸闷腹胀。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主要包括夏秋常见的一些传染病类型,较常见的是消化道传染病。
防湿温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洁食物,可适当吃些大蒜、醋、茶等具有杀菌、抑菌作用的食物。
食物要妥善保存,对各种餐具也要定期消毒,注意勤洗手。
防霉变
湿邪易与暑邪相兼,以致高温湿热、霉菌滋生。
房间的适宜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卧室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床铺干爽,床下尽可能少放东西。
连续阴雨天可开启空调的除湿功能,能使房间和寝具变干燥。天气晴朗时,应及时晒被子,或者视天气情况通风换气。
4个穴位让你无湿一身轻
都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除湿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坚持揉按身上这4个“排湿穴”,才能逐步把体内湿气排出去。
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阴陵泉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中脘穴
位于腹部中线上、肚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都可以用中脘穴进行调理。
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弯曲胳膊肘时,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处即是。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点揉穴位
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3种食物,把湿气吃出去
红豆薏米汤
薏米、红豆是清除体内湿气的好食材,来一碗薏米红豆汤,能起到健脾、祛湿、养血的作用。
鸭肉
鸭汤可清热利湿,有句俗语叫“大暑老鸭胜补药”。
鸭肉不仅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而且不温不热,可补虚生津、利尿消肿,适合容易上火的夏季吃。但由于鸭皮中的脂肪含量较高,食用时最好将鸭皮剔去。
荷叶茶
荷叶有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以及清热养神、降压利尿、敛液止汗等功效。
用鲜荷叶半张或洗净切碎,加适量的水,煮沸放凉后代茶饮用。饭前喝或是吃完饭1小时后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