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關老爺使一把青龍偃月刀,重82斤,不見於正史,倒是通過三國演義流傳得婦孺皆知。到了明代,果真有一位大將,用一把镔鐵大刀,超過關公的青龍偃月刀,重120斤,且能馬上輪轉如飛。他,就是號稱晚明第一猛將劉綎。
劉綎是官二代,其父劉顯是明朝大將軍,但劉綎這個官二代可不是吃素的。他是萬曆年間武狀元,所用镔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劉綎是在決定明清兩國國運的薩爾滸大戰中戰死的,戰前明軍是攻方。楊鎬派杜鬆率西路軍,劉綎率西北路軍,其餘馬林、李如柏皆為支援。當劉綎戰死的消息傳回朝廷,舉朝皆驚。因“綎於諸將中最驍勇。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裸,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綎死,舉朝大悚,邊事日難為矣。天啟初,贈少保,世廕指揮僉事,立祠曰表忠。”(明史)
與杜鬆不同,劉綎有勇有謀,見慣大戰陣,尤其是跟隨李如鬆征戰朝鮮抗日,更是汗馬功勞。他的部隊還有一個最著名特色:火器淩厲。劉綎的武功如何,先看
《明季北略.劉杜二將軍敗績》
翻譯:劉綎總兵少年時在貴州立功,曽把50多匹駿馬排開,自己在馬上跳來跳如穿花蝴蝶。征討關酋時,劉綎在大營殺牛,斬掉三隻牛頭,隻用了三刀,勇力可見一斑。朝鮮之役後,參與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記功為第一,議功者認為可與寧遠之功相當,實際上比起斬首200的寧遠大捷,將播州楊氏斬草除根的播州之役更真材實料一些。不過獻俘時,劉綎所上繳隻象床36具能上得了台盤,其他都是些雜物而已,是劉綎黑了還是被文官們飄沒了已不可考。神宗懷疑這里面有貓膩,停了對劉綎的獎賞。但後來劉綎仍然積功至都督。
再看明季北略附記
翻譯:先父(作者計六奇是無錫人——注)曾經告訴我,無錫秦燈,有千斤之力,聽說滁州武狀元陳錫勇力出眾,便前去與他較量。把柏木八仙桌上放上16個簋,各色果盒,再放上2爵酒,秦燈雙手握桌腳,能把八仙桌舉起來,但沒法走動,陳錫舉起來能走幾步,劉綎舉起來能繞中庭走三圈,爵簋紋絲不動,可見力氣之大。
離我的家鄉6里有一個悟空寺,滿清初年,寺內有老僧自稱年輕時是劉綎麾下小卒。劉綎擅長舞刀,世稱劉大刀,每次作戰回到營地,血染戰甲,精疲力竭,便緊握大刀躺在椅子上,鮮血凝結,以至於要用熱水浸泡才能解甲鬆刀。這老僧年輕時服侍過劉綎,所以親眼得見。
關於劉綎死況,北略描述的很細致。
北略附記:一日忽報杜鬆戰勝雲雲,遂墮計,綎與兩王子力戰,自巳至酉勝負不分,四王子退走,綎不知計,追四里,四王子發矢中綎左臂,綎一手拔箭,一手輪刀複戰,面複中一矢。一王子乘勢殺之。時義子劉招孫前救。見綎已死,下馬負屍,右手持刀戰兩王子,被四王子一矢中心而死。
附記:轉日奸細來報杜鬆部戰勝要求前去會合,劉綎中計,陷入埋伏。劉綎與兩王子力戰,自巳時至酉時,苦戰近10小時,雙方不分勝負。四王子詐敗,劉綎不知是計,率軍追擊,追擊中被四王子射中左臂,劉綎一手拔箭,一手揮刀繼續作戰,不幸臉上又中一箭,一王子趁勢殺害了劉綎。劉綎的義子劉招孫前往救援,看到劉綎已經陣亡,便下馬背上劉綎的遺體,右手持刀與後金的2個王子奮戰,四王子放箭射中劉招孫的胸口,父子2人都力戰殉國。
劉綎與杜鬆皆萬夫莫當之勇,全部沒於女真兵之手,都是被射死。這就涉及到八旗軍隊的戰鬥特點,他們是騎射,與蒙古兵還要嫻熟。明軍的火器還不能做到連發後裝,打一槍要等一會才能前裝藥燃著引信,火炮也是如此,還要看風向晴雨,準頭也欠佳。兩軍貼身近戰肉搏之時,明軍火器便失去作用,遠不如勁弩。相當於拚刺刀時對方突然給你一槍(當然,清軍放箭並不犯規),所以杜鬆被射成刺蝟,劉大刀父子皆命喪箭下,拋下重武器和車營鹿角攻堅,這就是揚短避長,尋死之道。
這個道理,直到其後的袁崇煥,才明白過來,寧遠的堅城利炮,轟碎了老汗王努爾哈赤的夢想。
via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