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忠心

孩子進入小學,由幼兒園的孩子成為一名堂堂正正的小學生,不論對孩子還是對家長、幼兒園老師來說,都是一件值得嚮往和激動的事。

然而,要使孩子盡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入學之前不僅需要家長的指導和訓練,幼兒園教師還需要做許多工作,不能有“鬆口氣”的思想。因為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孩子來說不是一個普通的升級,而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的一個重大的轉折,也可以說是一個“飛躍”,有許多孩子初入小學很不適應。

儘管大部分孩子在幼兒園經歷過集體生活,但未來的小學集體生活與幼兒園大不相同。我們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已經習慣了的傳統的社會生活,被人們不太熟悉的社會生活所取代的時侯,總會感到很不適應。從不適應到適應,總會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對人們來說,是很艱難的。對有的人來說,甚至是很痛苦的。我們成年人尚且如此,對於小孩子來說,適應新的生活就更有難度。

小學階段屬於基礎教育範疇。對每個孩子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對他們今後漫長的學習生活也是個奠基工程。小學的學習生活順利,不僅有利於保證他們完成好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對他們以後的學習以至一生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好處。

常言說,萬事開頭難。但好的“開頭”,確是具有全局性的意義。事情開頭好,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因此,要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孩子入學前的指導和訓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幼小銜接”問題。

在孩子入學之前,教師和家長也重視做準備工作,但卻有不小盲目性。比如,只是抓緊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突擊學拼音、識字、算算術等,不知道還應該做些什麼準備。本來是想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但如果幫的不是地方,弄不好會幫倒忙。

一、從幼兒園到小學有哪些變化?

要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必須首先了解從幼兒園到進入小學,究竟發生了哪些的變化。了解了這些變化,指導、幫助的方向才明,才更有針對性,效果才會更好。

第一,最重要的變化是孩子進入小學後,就開始接受義務教育。

我國的義務教育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在學齡前階段,也就是整個幼兒園時期,孩子們的學習在要求上是有很大的伸縮性的。當然幼兒園的學習是有計劃的,但是,孩子們不論掌握知識多少,智力發展水平多高,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齡,就一律能夠升班,不會因為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發展的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而留級。幼兒園孩子的學習沒有“強制性”。

而小學就不同了,它是義務教育,也稱之為“強迫教育”。所謂義務,就是國家法律規定一定年齡的兒童必須受到的一定程度的教育,是一種“有標準”的教育,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過去,孩子去幼兒園可以說是去“玩”,進入小學就不是去學校“玩”的了。就是說,孩子進入小學接受教育,是去儘自己該盡的社會義務去了。正常兒童必須學好、掌握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所要求的知識,考試成績及格,方能升級;如果不及格,就要補考,補考還不及格就要“蹲班”。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嚴格多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第二,由於以遊戲為主轉變為以學習為主。

學齡前孩子的活動是以遊戲為主,在幼兒園學習的時間每天只有1-1。5小時,孩子的學習也是通過遊戲進行的。也就是說,學齡前孩子學習掌握知識,都是要通過實際觀察和實際操作,是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遊戲是他們的主要或全部生活內容。

而在進入小學以後,孩子們就要以學習為主導活動,每天的學習時間有5-6小時;而且,學習過程逐步由直觀行動和具體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所謂抽象思維,就是學會綜合分析、抽象概括、判斷推理。抽象思維要比直觀行動和具體形象思維難度大多了。

第三,由零散知識的學習變為系統知識的學習。

相對來說,學齡前兒童學習的知識是比較零散的。零散知識之間一般是缺乏嚴密的邏輯性的,知識與知識之間沒有什麼密切的內在的聯繫,且學習要求不太嚴格。

而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則是系統的,具有內部聯繫和邏輯體系。前一部分的知識是學習後一部分知識的基礎,是一環緊扣一環的。掌握不好前一部分的知識,是難以學好後一部分知識的。學習這種知識,不僅需要孩子踏踏實實的毫不鬆懈的學習態度,也需要具有邏輯思維能力。

第四,由學習生活知識變為學習書本知識。

生活知識一般是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模得著,能夠直接感受到的直接經驗。學習和掌握這種知識,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而書本知識則多是間接經驗,其中大部分是抽象的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高度概括,一般是孩子們沒有親身經歷和感受過的。學習這種知識,是需要孩子掌握書面語言,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

第五,學習任務加重,作息制度嚴格,生活學習集體化。

在幼兒園,孩子的學習一般沒有法定的作業,作息制度相對說是靈活的,生活的集體化程度也不高。

而進入小學後,學習上的要求非常嚴格,學習任務大大加重,老師對學生在學習上的要求和家庭作業,人人都要毫不例外地完成;學校的作息制度,人人必須嚴格遵守;學校的教育工作是面向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有共同的活動內容,有嚴格的集體活動準則,人人必須切實執行。這一切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剋制能力、自覺性和主動性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六,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由管理型變為自理型。

在幼兒園,老師們的分工細,對孩子的管理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特別是現在,由於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差不多都是一家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基本上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不少的孩子缺乏獨立意識和生活自理的能力。

進入小學以後,要求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要逐步做到自己獨自料理。比如,要自己去上學、回家,不要家長接送;第二天上課需要帶什麼東西,要孩子自己按課表做準備;老師提出什麼要求和佈置什麼作業,要孩子自己記下來;作業,要孩子獨立完成,自己檢查、核對、修正等等,這些事必須是要由學生自己完成,不需要、也不能由家長包辦代替。

上述這些重大的變化,孩子們不可能預料到,他們只能深切地感到不大適應。但教師和家長們必須充分了解,給予高度的重視。如果教師和家長們對此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倉促“上馬”,打“無準備之仗”,孩子很可能陷入被動狀況。孩子一入學就處在被動狀況,一步跟不上,會步步跟不上,造成惡性循環,事情就麻煩了。

因此,針對上述變化,在孩子入學之前,教師和家長要採取具體措施,幫助孩子盡快地適應學校的生活,走上小學學習生活的軌道。

二、怎樣對孩子進行入學前的指導?

孩子入學後,學習成了其主要活動,而且以讀、寫、算為主導。但入學前的準備工作不能只是重視孩子的拼音、識字、讀書、算算數的訓練。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方面需要訓練和準備。

第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要調整好孩子的“生物鐘”,飲食起居要定時,早起早睡。按時吃飯,吃飽吃好,克服吃零食的不良習慣。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效益觀念,做事要認真、嚴肅、緊張,不拖拖拉拉、馬馬虎虎;做事要有計劃,有條不紊。不僅要講究數量,更要講究質量;不僅講究質量,還要講究效率。

第二,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培養孩子學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收拾書包、準備書本文具、獨立完成作業,學著洗紅領巾、手帕、襪子等,不會的事情要學著做。在入學之前,就有意識地給孩子灌輸上學後要“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思想意識,盡量不要家長幫助,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好功課。從小給孩子灌輸“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在日本,家長不僅把“不給別人添麻煩” 看做的一種行為規範,還視為一種道德修養。這很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第三,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注意的品質。

注意的品質包括集中、專心、穩定、持久;聽人說話,要眼睛看著講話的人,不能東張西望,不能心不在焉。孩子一入學,就要堅持每節課四十分鐘的學習,這對剛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然而,上課聽講是孩子學好功課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進入知識殿堂的大門,孩子的功課好不好,往往跟能不能集中註意力聽講、會不會聽講,有直接關係。在這個環節上,教師和家長要提前多多下功夫進行訓練。

第四,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孩子逐步樹立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而學習的思想。孩子進入小學,就開始了接受義務教育的過程。小學生也是公民,他們也要承擔社會義務,學好功課就是這些小公民的社會義務。功課學得好不好,這不單單是孩子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家庭的私事,關係到他是不是盡到了自己應該對社會、對國家所要盡的義務。家長要及早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教育孩子認真、按時、獨立、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這是每個學生的責任,不能推卸,不能“打折扣”,不能讓別人代做。

第五,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的精神。

孩子到小學,進入要一個新的集體,絕大多數同學都是新面孔,他們要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嚴格的集體生活對這些獨生子女來說,更是一個新的考驗。孩子們在家裡都是“小皇帝”,在集體生活中都要無一例外的成為“平民”,都要遵守集體紀律,服從集體利益,維護集體的榮譽,任何人都不能成為“特等公民” 。要教育孩子團結友愛,互相謙讓,不要欺負弱小,不能稱王稱霸,要學會和性格各異的同學友好相處,學會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

在集體當中生活,免不了要發生一些矛盾或衝突,孩子們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要他們自己解決;解決不了,還有老師。家長最好不要直接插手,不要“越俎代庖”。家長一插手往往會把簡單是問題給複雜化了。其實,孩子們之間發生了矛盾或衝突,一會兒就沒事了。不論你的孩子受了多大的委屈,也要通過學校和老師解決,不要直接找家長“算帳”,更不要直接找學生出氣。

第六,關於孩子上學的物質準備。

大多數學習用品可以在入學時按老師要求準備,有的用品學校要統一購置。家長特別要注意的是,在給孩子購置書包、鉛筆盒等物品時,不要追求什麼“名牌”、“高檔”,不要互相攀比,要以實用、耐用、美觀為標準,不要購買那些華而不實的用品。要知道,家長的攀比思想會影響孩子,使孩子滋長虛榮心。華而不實的學習用品,在學習中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孩子進入小學,學校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文化學習要全面負責,但也離不開家長的密切配合和幫助。家長們應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學校的工作,與老師共同努力把孩子培養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