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專業學術交流平台丁香園上,刊出了一篇名為《我所認為的放射治療,其實沒那麼簡單》的文章,作者以癌症患者張阿姨的治療歷程為切入點,詳細介紹了放療的概念、流程以及如何利用質控來規範治療的每一個環節,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

文章刊出後,得到了健康時報網(人民日報社主辦)、中國科普網等媒體的競相轉載,文中對放療質控的詳細解讀和客觀認識,也獲得了同行的關注及點讚。

文中有兩部分內容可供我們展開來談,一是放射治療這種手段在整個腫瘤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質控在整個放療過程中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放射治療的地位

我們通常說的放射治療,就是放療醫生通過射線這把「無形的手術刀」將腫瘤組織殺死的過程,主要包括內照射和外照射。放射治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與手術、化療一起被稱為治療腫瘤的「三駕馬車」。

接下來的兩組數據,有力印證了這「三駕馬車」的發展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

數據顯示:約有

45%的惡性腫瘤可

被治癒,其中手術可治癒22%,放療可治癒18%,化療可治癒5%。

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數據顯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約67%的患者可以被目前的治療方法治癒,其中30%是手術治癒的,放射治療同樣占30%,另外7%則是化療的功勞。

通過科技的不斷創新,五年間惡性腫瘤的治癒率有所提升,更加可喜的是放療治癒率躍居到和手術治癒率相同的位置。在三種治療方式中,放療是唯一可以電子化和智能化的方式,且具有高度信息化、無痛無創、副作用小、適應度高等優勢特點,逐步與手術和化療的使用平分秋色,甚至大有超越之勢。

放療質控存在的價值

放療質控,顧名思義是指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對於質量的把控。根據《中華放射腫瘤學雜誌》2016年發表的最新文獻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各類放療設備3000台左右,每百萬人擁有放射性治療設備僅1.1台,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的人均水平,甚至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人員方面,放療醫師1.6萬人,然而物理師只有0.3萬人,顯然物理師占醫師人數不足五分一。在已開發國家,放射腫瘤醫師與物理師的比例為2:1,人才短缺程度令人驚嘆。同時,對於物理師的技能水平要求也隨著腫瘤放射設備和技術的飛速發展而越來越嚴格。然而我國目前仍存在著缺乏完善資格准入、在職人員培訓機制、政府機構認可的認證制度和職稱制度、醫院與高校間的有效聯動等一系列問題。由於設備超負荷運轉、人才短缺、物理師水平不一,導致國內醫院質控水平參差不齊,很多醫院甚至包括一些三甲醫院,都存在質控意識薄弱、質控工作執行力較差、質控工作不到位不全面等問題。

對於質控工作不夠重視的現狀,直接導致大量患者由於不規範的放射治療,造成放射性損傷。其疼痛程度不亞於癌痛本身,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二次傷害,醫患矛盾也愈演愈烈。

網際網路+醫療 讓醫改「軟著陸」

綜合目前我國放療技術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異及國內放療質控的現狀,國家腫瘤規範化診治質控中心放射治療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在今年六月份一致通過了《中國放射治療質量控制基本標準》草案。可以說《標準》草案的出台,對我國腫瘤規範化診治質控工作和放射治療標準化起到積極和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質控意識、硬體設備、人員配置等『硬傷』的存在,基層醫院質控工作開展還是舉步維艱。

作為以專業的醫學信息化和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的企業,北京全域醫療技術有限公司依託國內外權威醫學專家資源和行業多年經驗累積,自主研發的精準雲放療™質控系統是全國首家放療質控管理系統。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實行遠程質控,可以做到遠程監管、準確定位、實時預警、數據分析等功能,來確保加速器的正常運轉,避免突髮狀況,確保治療過程中準確定位和足夠的靶區劑量,減少併發症,確保按時的排查和修復等。

有的放矢 讓放療精準發力

精準雲放療™質控系統已經在山東、重慶、浙江、內蒙、安徽、福建等26個省區開展,拿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二醫院為例,該院腫瘤放射治療中心今年年初引進全域精準雲放療™質控系統,將質控流程精細化,實現質控無紙化辦公,並且完善了放療設備日、周、月檢的質量控制制度,質控檢查出錯實時預警,更有效地保證了設備的可靠性以及治療角度和劑量的精準性。目前,醫院檢測內容全部以國際TG142為標準,嚴格把控設備質控合格率,保證設備的狀態持續保持良好狀態。嚴格的質控系統,從長遠角度看,為醫院達到零醫療事故率和建立良好口碑打下堅實基礎,也為患者治療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精準放療時代的來臨,放射治療的質量保證(QA)及質量控制(QC)將是放療成敗的決定因素。而隨著放療逐漸趨於自動化和數字化,也將更加精準的通過技術手段減少人為錯誤造成的傷害。在醫療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網際網路+的模式,定會為中國放療行業注入強心劑,最終造福患者。相信,通過國家層面的政策規範、企業和院方的積極推動,定會真正地將《「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中提出的「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的政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