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養生,了解中藥—桂枝

歐陽夏雨談養生 2017-09-19 16:43

桂枝為樟科喬木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春、夏季剪下嫩枝,晒乾或陰乾,切成薄片或小段用。以枝條細嫩均勻、色紅棕、香氣濃者為佳。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中藥大詞典》言其有“發汗解肌,溫經通陽。治風寒表證,風濕痹痛,胸痹痰飲,經閉癥瘕,小便不利”等功用。

桂枝在我國中醫醫療中有悠久的歷史,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都要加入桂枝。

桂枝的功效

桂枝的功效大致可以分為合營、通陽、利水、行癬、補中、散寒等,以下為詳解。

1.散寒解表

桂枝辛溫發散,具有疏散風寒之邪外出的功能,《神農本草經》(以下稱《本經》)言桂枝“味辛,溫,無毒”;宋《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清《本草備要》也云:“桂枝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中風自汗,有汗自止”。可見歷代本草書對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觀點是統一的。但清代部分醫家認為桂枝性溫且熱,性偏則有“毒”,宜辨證明確後使用,否則用之則傷人。

2.溫通經脈

桂枝藥材為枝條,枝條可通達四肢,具溫通經脈之功。清張秉成指出:“桂枝體用可通肢,辛甘能入血,溫經達絡散風寒。”(《本草便讀》)。汪昂評之“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桂枝用作引經”(《本草備要》)。

3.利肝肺氣

陶弘景首次提到桂枝“利肝肺氣”的功效,利肝氣包括了平肝和疏肝兩方面的作用,利肺氣則指肅降肺氣。具辛溫之性的桂枝,何以能平肝肅肺?“桂樹之下無雜木”(《呂氏春秋》),從古書的記載均可見桂樹能“克”其它樹木,為“百樹之王”。中醫則引申為桂枝能平肝、伐肝、抑肝木。《本草求真》說:“桂枝,其體輕,其味辛,有升無降,故能入肺而利氣,脅風本屬於肝,凡治脅風之症,當用桂枝入肝以平”。溫病大家葉天士則更有精闢論斷:“桂氣溫,秉天春和之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潤澤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從桂枝的氣味和習性來說明桂枝利肝肺氣。

桂枝的作用

1.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mg/ml 或以下;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球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桂枝煎劑 ( 1∶20) 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 68-1 株和孤兒病毒 ( ECHO11 ) 有抑制作用。在雞胚上,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 70% 醇浸劑作用較好。

3.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 0.25g / kg 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單用桂枝靜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4.擴張血管、促進發汗

桂枝內的桂皮油,可擴張血管,調節血液循環,使血液流向體表,加強麻黃髮汗作用。

5.解熱、鎮痛

桂枝內的桂皮醛、桂皮酸鈉,可皮膚血管擴張、散熱增加、促進發汗,提高痛閾值。

6.鎮靜、抗驚厥

桂枝內含桂皮醛。小鼠給予桂皮醛後,小鼠自主活動減少,增加巴比妥類葯作用,對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寧作用;減少煙鹼致驚厥,抑制聽源性驚厥。

7.抗炎、抗過敏

桂枝內的揮髮油,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細胞顆粒反應。降低補體活性,有抗過敏作用。

桂枝葯膳

1.桂枝芍藥知母湯

出自《金匱要略》卷上,取桂枝12克,芍藥9克,甘草6克,麻黃12克,生薑15克,白朮15克,知母12克,防風12克,附子10克(炮)。或桂枝25克,芍藥18.5克,甘草12.5克,麻黃12.5克,生薑12.5克,白朮30克,知母25克,防風25克,附子12.5克。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溫服70毫升,日三服。能祛風除濕,通陽散寒,佐以清熱。主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

2.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出自《傷寒論》,方劑組成為: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大棗(6枚),炙甘草(6克)。能溫中補虛,和里緩急,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3.外用治凍瘡

桂枝60g,加清水1000ml。武火煎煮,煮沸後10分鐘取下,盆裝候溫(以患者能忍受,不燙傷皮膚為度,藥渣保留,以便下次連同舊湯復煎使用)即將患 肢浸於藥液中,邊洗邊對患處略加按摩。每次大約浸洗10~1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