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甲狀腺疾病的發病態勢明顯上升,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高達18.6%,甲狀腺癌又成了女性發病率增長最快的腫瘤,已成為危害健康的隱形殺手。

在我國甚至國際上,很多人都會將碘與甲狀腺疾病聯繫在一起。不少人開始提出質疑:加碘鹽到底該不該吃?碘過量對甲狀腺的危害有多大?

加碘鹽,是國際上公認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導措施,且收效明顯。

我國75%的地區土壤及飲用水中的碘含量較低,全國31個省(區、市)外環境的水碘含量中位數均低於10μg/L,生活在缺碘地區的總人口達6-8億,最為明顯的就是「大脖子病」高發。

1996年,我國開始推行全民食鹽加碘政策;2015年,碘鹽覆蓋率達到了98.0%,90%以上的人口擺脫了碘缺乏的危害,甲狀腺腫的患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學齡兒童的平均智商也提高了近12%

普遍推行加碘鹽,存在碘營養過度的現象。在全國碘營養水平監測下,食鹽的碘含量從最初的≥20mg/kg,逐步調整到20-30mg/kg,且允許各省在這個範圍內浮動30%

中國醫科大學內分泌研究所所長滕衛平教授主持了TIDE項目(2014.12-2017.6),將全國8萬多例樣本納入調查發現:目前,總體上居民的碘攝入處於充足階段,但各地區有一定的差異,部分地區存在碘攝入過量的問題。

以成人為例,碘缺乏者占到總人群的17.7%,碘充足者占到39.4%,但碘超足量者占到23.9%,碘過量者占到了19.0%。其中,江蘇省的碘超足量者最多,大約占了一半。

雖然我國大多數地區都為缺碘地區,但也有特例——高水碘地區。普遍推行加碘鹽後,高水碘地區的居民相對來說更易出現碘攝入過多。

一個地區的飲用水碘含量的中位數高於100μg/L,即為高水碘地區。而我國有9個省份109個縣的735個鄉鎮屬於水源性高碘地區,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北京、陝西、江蘇等歷史上的黃泛區地帶,覆蓋人口約有3100萬。

隨著補碘政策的推動,甲亢的發病率下降趨勢明顯,但碘元素,屬於「中庸」元素,攝入過多、過少,都可能誘發甲狀腺疾病

據統計數據顯示,1999-2017年,我國臨床甲減的患者發病率沒有明顯浮動,但亞臨床甲減發病率有所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持續性補碘會增高甲狀腺水平,但大部分人的甲狀腺並沒有器質性的損害,而對碘營養易感人群(約占人口的10-20%),碘過量會誘發易感基因,增加甲狀腺功能減退、自身免疫甲狀腺炎等發病率。

對於甲狀腺癌,國際主流觀點認為:碘過量對甲狀腺癌的總發病率沒有影響,但會影響甲狀腺癌的組織形態。

我們應肯定食鹽加碘對居民的貢獻,但也要考慮特殊地區及人群,量體裁衣,科學補碘。既要防止碘缺乏,也要重視碘過量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

1普通群體,堅持補碘

碘元素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但人體自身無法合成碘,也不能長期存儲在體內。加之我國普遍缺碘的現狀,推薦普通成人每天攝入碘120μg,大概6g食鹽即可。

2沿海地區,也需要加碘鹽

相對來說,海產品的含碘量較高,但食物對人體碘含量的貢獻率只有13.1%左右,超過80%的碘都來自碘鹽

因此,沿海地區的群體也不宜盲目長期食用「無碘鹽」,但若一次性攝入大量海鮮食物,可以適當減少加碘鹽的攝入,或選擇低濃度碘鹽

3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加強碘攝入

孕婦需每天補充碘230μg,哺乳期婦女240μg。孕婦缺碘,會減少體內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導致胎兒的甲狀腺激素和碘不足,影響胎兒神經系統及大腦正常發育,嚴重時還可能造成聾啞、智力損傷等。

不宜補碘群體

1非缺碘地區

「加碘鹽」的初衷在於彌補碘攝入不足,但若不缺的人也加強補碘,很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對於高碘地區的居民,已經取消了強制補碘;

對於以海鮮為主食的漁民,若大量食用海產品,尤其是高碘類海產品,也可以適當減少甚至不需要食用額外的加碘鹽。

2甲狀腺疾病患者

甲亢、甲狀腺炎(橋本氏病)患者不宜食用加碘鹽,以免增加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加重炎症反應,從而加劇病情。

甲狀腺疾病的發病機理非常複雜,而缺碘與多碘都可能影響甲狀腺。因此,對於甲狀腺腫瘤、甲減等其他甲狀腺疾病,是否食用碘鹽,應結合病情及自身的碘營養狀況,在醫生的指導下做出選擇。

是否缺碘,一「測」便知

是否缺碘,可以通過檢測晨尿中的碘含量而知。WHO把尿碘100-300μg/L定義為適宜的碘攝入量。如果尿碘大於300μg/L,屬於碘過量,應控制碘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