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稱,旗袍最早是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在中國流行的一種長而寬鬆的女裝。這種服裝是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開始走俏的,當時它被改造成一種貼身的服裝必需品,深受女演員和知識女性青睞,成為女性溫柔和優雅的象徵。價格更低廉的量產服裝最終削弱了旗袍的吸引力。

據法新社9月27日報導,在台北一個安靜的作坊里,三個年輕女子在一位有著幾十年製造經典旗袍經驗的裁縫師傅的監督下,一絲不苟地進行縫紉和熨燙。

74歲的林錦德(音)是台灣僅剩的幾個仍然專門製作這種高領、緊身服裝的手藝人之一。這種服裝曾經是許多婦女日常服裝的一部分。

報導稱,他的作坊里掛著琳琅滿目的各式女裝,從精緻的長款繡花紅色真絲旗袍,到採用更耐穿的布料製作的短款裙裝,不一而足。與各式成衣相比,定製的旗袍被認為日益不切實際和價格不菲,人們現在主要在婚禮和特殊場合才穿著它們。

林錦德擔心服裝製作工不再願意學習他的技能,於是就招募學徒以傳承自己的技藝。37歲的洪楚祖(音)是林錦德的三個30多歲的女學徒之一。身上穿了一套自己做的及膝藍色花旗袍的她說:「師傅很有耐心。我們是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練習的,一針一針地學習。」

洪楚祖說,她覺得旗袍很漂亮,是在生完孩子後辭掉了護士的工作來學做裁縫的。她打算開一家自己的裁縫鋪,銷售根據現代生活需要改良的手工旗袍。

報導稱,林錦德臉上常常掛著微笑,身上穿著老式弔帶褲。他說希望確保自己60年的縫紉經驗不會浪費。他說:「我竭盡所能把技術傳授給自己的徒弟們,希望她們今後能夠獨當一面。」

25歲的李偉范(因)認為仍然存在一個粉絲群體。決定在一個其他設計師同行很少願意進入的領域獨闢蹊徑之後,他跟隨一個老裁縫師傅學習了五年旗袍製作。李偉范6個月前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並且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擁有了一批粉絲,他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化名是「旗袍美男子」。他害羞地承認這麼做是一種宣傳方式。

報導稱,他的顧客中既有新娘,也有視旗袍為一種優雅標誌的商界女性。李偉范說,人們對傳統亞洲風尚的興趣正在上升,他希望對此加以開發。他說:「我們當中擁有較為罕見手藝的人將更具競爭力。」

林錦德和李偉范都不願透露他們的價格,但是一位裁縫師傅的要價在8000新台幣左右(約合1750元人民幣),不包括材料費。

65歲的陳忠信(音)可以說是台灣最著名的旗袍師傅,他定期向遊客和中小學生團隊開放自己的裁縫作坊,以達到培養人們對旗袍製作的興趣目的。

陳忠信因為給包括導演侯孝賢的坎城電影節獲獎片《刺客聶隱娘》之內的多部影片製作服裝而出名,他是從父親身上學會裁縫手藝的,並繼承了他的裁縫鋪。他說,自己是以「一顆快樂的心」為客人製作旗袍的。

陳忠信說:「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夠發現傳統的定製旗袍與成衣版旗袍是不同的——我的旗袍更貼合她們的身材。」

他的忠實顧客之一、台灣營銷高管馬玉潔(音)已經成立了一個旗袍俱樂部,目標是使這種經典服裝重新成為人們的日常服裝。她說,旗袍可以適合任何身材,並且能夠通過使用不同的裁減方法和布料跟上時代節奏。

42歲的馬玉潔說:「旗袍是非常優雅和漂亮的,現在穿旗袍的女人越來越少,真是可惜。」她認為旗袍代表了「華人女性的美」。她建在臉譜網上的俱樂部擁有超過4000個會員,俱樂部組織會員們身穿旗袍參加從威士忌品嘗到插花等的各種活動。

她希望通過推廣旗袍,能夠幫助像陳忠信這樣的縫紉大師的手藝得以延續下去。她說:「如果有更多的人喜歡旗袍,那麼就不會存在沒有人學這門手藝的問題了。」(編譯/曹衛國)


資料圖:旗袍愛好者在花海中展示旗袍。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