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抱怨「好無聊」,家長到底該「取悅」他們多久才夠?
文│南茜.福斯特
兄弟姐妹
對家中的哥哥姐姐,我們可以創造和提供適合他們年齡的環境和活動。但是很難同時給弟弟妹妹提供相同的保護。
如何在照顧到哥哥姐姐的同時也考慮到弟弟妹妹「年幼」的需求,讓年幼的手足不會被大孩子的需求所吸引與影響呢?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和丈夫發現這是我們遇到的其中一個最困難也最讓人沮喪的問題。
似乎我們經常都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小兒子會抱怨「為什麼我不能有一個手錶?哥哥都有!」大兒子則抱怨:「我七歲你才給我手錶的,可是弟弟現在就有了,他才六歲呢!」
這些兄弟姐妹的問題通常都圍繞著物品、權益,比如零用錢,外出過夜,晚點睡等等。
還有涉及不適合年幼孩子的活動、興趣和大孩子的態度等……這些問題有大有小,同樣取決於孩子年齡的差距。
我家終於找到某種方式去處理這種事情。
首先我們得學會靈活而不要教條,並意識到理想有時候要跟現實妥協。
我們也試著從正向的角度來看待這樣的情況。
比如說,讓年幼的孩子知道等他大一些以後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這本身就很健康。
那也就是說,以巧妙的方式帶出本質的不同,「你還小」。這讓大的孩子感覺到責任,同時也讓小的孩子有成長的渴望。
一位華德福教育家說,培養欽佩與好奇的最好方式就是允許孩子體驗到,有某種東西或地方是他還未能碰觸的(比如說媽媽的某個特別的抽屜、爸爸的箱子等)。當我教混齡班的時候,也會傳達出同樣的資訊,只有六歲的孩子才能送辦公室員工一片生日蛋糕。
同理某個孩子沮喪的感覺也會有幫助:「是的,我知道弟弟這麼早就有手錶,這看來不大公平,但有時候有些事情就是這樣的。」也許你會找到一些更得體的話語,但重點是要簡單地表達出,這樣的感覺是可以理解的,而不要去談為什麼之類的話語,因為那是大人的事。又或者,你可以跟小的說:「我知道要等那麼久很不容易,不過等你長大點就可以有一個手錶了。」兩種情況下,你都要平和而堅定。「是的,就是這樣的。」
要能吻合不同年齡孩子的需求,實際的建議應該圍繞這樣一個中心,要有時間與每個孩子單獨相處,並且那段時間的活動要與這個孩子的年齡和興趣相匹配。
這需要創造性的計畫,比如說當你跟一個孩子相處時,就可以安排另一個孩子跟朋友玩。對於年幼的孩子,能夠跟爸爸或媽媽一起散步而無須跟哥哥姐姐一起,那是真正的禮物。
你可以利用弟弟妹妹休息或午睡時間跟大孩子做一些特別的事情。如果父母的時間安排許可的話,理想上最好是每個孩子都有單獨的睡前故事時間和睡前的頌詞。
晚餐時的談話和坐車時間,想要保護弟妹的天真感覺就很具挑戰性。也許你會覺得由哥哥或姐姐引起的話題對於年幼的弟妹而言並不合適,而期望大孩子有能力去做判斷或限制大孩子都並不合適。
這樣的情況需要我們的機智與沉著,極端的情況下你可以制止大孩子,並讓他知道你們可以晚點再繼續這話題。而很多情況下,似乎需要接受這一點,弟弟妹妹跟哥哥姐姐的體驗不同,每個家庭的狀態都有其本身的優勢與缺少之處。與尊重年齡的同樣重要的,就是要強調家庭是一個整體的這種感覺,每個家庭成員承擔著不同卻又同樣重要的角色。
每個已經渡過嬰兒期的家庭成員都應該承擔起某些生活責任,取決於其年齡能承擔什麼。
對於很小的孩子,這可以是很小的事情,比如說晚飯前幫爸爸媽媽把洋娃娃送上床,而大孩子則可以每天晚上佈置餐桌,或者倒垃圾等等,發展相互的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孩子感覺他的需要(不是一時興起的需要)得到了認可和滿足,他就更能接受他人真實的需要。
最後,關於這個話題,就跟所有其它的養育話題一樣,關鍵是你自己對這種情況的態度。如果你有家庭生活的目標、處理某些情況的計畫,當面對反抗時你就可以確定地知道自己需要堅定,你跟孩子就能從容接受無法避免的錯誤。你的堅定,還有發自內心的愛對於他們而言是最重要的。
無聊
女兒抱怨「好無聊」時,我真的感覺很惱怒。我們為了讓她有足夠的玩具、充足的活動已經做了很多努力。
當然我也會內疚,想著也許是我陪她的時間還不夠,作為家長,我們要「陪孩子玩」或「取悅」他們多久才算足夠呢?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向來探討。
首先,要看孩子的年齡。
五歲半到六歲半的孩子會經歷我們稱之為「青春期前期」的階段。
這也許會持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並且,就如其名字所暗示,這是預先品嘗青春期的時刻,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挺難受的時刻,老師也是!如果你的女兒處於這個年齡,這也許就是她正在經歷的事情;老師對孩子的記錄可以幫你找到謎底。
這時候,孩子正從幼兒階段轉向學齡階段,並且,就如每個生命的轉折一樣,都會感到不容易和不確定。
她意識到,當然是無意識的,自己正離開幼兒的世界,而新的階段又未曾達到,這種離去讓她感覺不安定,並且對自己、對生活不滿意。
她失去了幼年時做幻想遊戲的能力,真的不知道該拿自己怎麼辦。
也許她會變得很挑釁,或很傻、出奇的悶悶不樂和不安定;不知何故,很多孩子都以「無聊」來表達這一切。
在這個階段,給孩子建議遊戲的主題,或想要喚起她曾喜歡遊戲的興趣都沒有用,她現在就是沒有辦法玩。
相反,這時候是參與真正工作的時候。在幼稚園裡,比如說,我們可能會讓她把架子上所有的玩具都拿下來,把架子洗乾淨擦乾,再把玩具放回原位;又或者我們會讓她幫忙把木頭鋸開做成餵鳥器;在家裡可以請她幫忙準備晚餐,剝下萵苣葉做生菜沙拉,刷洗馬鈴薯。
明確的工作幫助她感覺到自己的能力,也讓她有機會與你共處。
也許那會增加你的工作,但這是幫助她走出這不舒適階段的最好方式。
之後,她快樂而有創造地玩耍的能力會回歸,水準又更上一層樓,便能重新更和諧地自處了!對孩子而言,在上一年級之前經歷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這説明他們準備好進入學校,願意接受敬愛的師長的指令,以新的方式學習。
第二,我們也可以考慮養育的內疚感和取悅的角色。
人類生活有一個基本的需求:感到被需要和認同。
我們不希望回到僱用童工的時代,但我覺得似乎矯枉過正,保護童年是值得努力的目標,但這個概念卻發展成我們必須確保一切都是「有趣」的。
社會潮流的趨勢就是「你能擁有一切」,生活中一切都是即刻滿足的,媒體持續不斷地用這樣的觀念轟炸,我們面臨著這樣的情景,孩子和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覺得生活就應給他們趣味和娛樂。
要觀察到這個行為模式的影響並不困難,而看著人類創造力由此壓抑,自我中心主義由此強化,這是件可悲的事。
年幼孩子的父母能與這樣的潮流反向而行,那是真正的社會貢獻。在家庭生活中,你可以透過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應承擔家務並考慮他人的需要。當然我們會有一起遊戲的時間,但為了維持家庭生活也有必須要做的任務,家長去工作,同時還要做家務:一日三餐、照顧花園、擦地板、洗衣服、修車或洗車等等。
孩子需要看到「真正的生活」。他們也需要體驗到家庭生活需要他們的幫助。
當然,他們為家庭生活所做的事會根據年齡而變,但即便是蹣跚學步的孩子也可以知道媽媽要準備晚餐,或爸爸需要把盤子洗乾淨。甚至他們也可以「幫忙」,在父母的支援和幫助下來做,最後孩子可以承擔更多簡單、日常的家務。
剛開始可能會幫倒忙,父母還要跟著收拾,還不如自己做!但要注意,你是在為健康的家庭生活打下基礎,你在教孩子必須承擔起日常生活的角色。
如果不斷地去娛樂孩子,你會給她一個虛假的印象,讓她以為世界就是為了讓她開心而存在的,她不需要為自己做什麼。
這會為今後的日子帶來困難,我們親子班的一個媽媽非常欣慰,因為她的女兒玩得很開心很有創造性,而她自己可以去做有意義的工作:熨衣服,縫補衣服、梳理羊毛。她說:「以前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取悅蘇珊娜公司』如果我要洗衣服、盤子,不能跟她玩,我就會感到內疚。現在我知道讓她看到我在工作是一件很好的事,而她也可以自己玩得很好。」
此外,無聊是創造力和智慧的助力。
如果總是給孩子提供活動或告訴他玩什麼,他就沒有機會發展幻想,沒有辦法將他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失,今後將影響到創造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