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抗病20年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為何愈病愈輕鬆?

才40歲的胡小姐,類風濕性關節炎已發病20年,而未來的日子,還要繼續與病共存。

所有一經確診的病人最害怕的就是「這個病治不好」、「要一輩子吃藥」!的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病,是需要終生治療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醫師也強調,過去十年來自體免疫疾病的藥物發展有很大的進步,大部分的治療副作用在可控制的範圍,發生機率也不高;反之,如果不治療卻會有很多後遺症,最明顯的是關節被破壞、失能,導致殘障,而且不只關節,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乾燥症、內臟功能受損……。

「從利弊分析來看,治療效益遠大於不治療。」魏正宗醫師同時也表示,隨著藥物發展,過去常用的類固醇已愈來愈少用,即使有必要,也只是短時間、低劑量使用;新的COX-2抑制劑也不再有傳統消炎止痛藥的胃痛、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

而最重要的發展在於免疫調節劑,傳統的免疫調節劑部分患者會有些許副作用,現在可透過合併療法來減低劑量、定期追蹤,以降低副作用的發生;但「最大的進展是新型免疫調節劑的問世,就是免疫標靶藥物。」魏正宗醫師指出,傳統的藥物是不分敵我的通殺,而新藥則開始針對特定對象展開攻擊,這類藥物又分成2種,一是生物製劑,另一種是口服小分子免疫標靶藥物。

一開始提到的胡小姐,在她20年的抗病過程中,就經歷了從傳統到最新的藥物治療。魏正宗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好發於中老年女性,但年輕女性也不少,而且通常症狀比較嚴重,就像胡小姐;在傳統治療時她的病情控制不好,吃再多類固醇消炎藥,關節仍然腫痛。

「在生物製劑引進台灣時,我們很快替胡小姐申請使用,效果很不錯。」但魏正宗醫師也常聽到病人抱怨,打了5、6年,針都打到怕,身上都是針孔。因此在9個月前,胡小姐改成口服小分子免疫標靶藥物,免除了她對打針的恐懼,發炎指數及腫痛關節也控制在理想範圍。

隨著藥物進步,現在胡小姐抗病反而比20年前初發病時更輕鬆。展望未來,魏正宗醫師表示小分子免疫標靶藥物將是趨勢,目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有四項類風濕性關節炎新藥正在進行跨國臨床試驗,「對於以傳統藥物無法達標治療,又不符合健保規範的患者,若符合新藥臨床試驗條件,也是一個接受新藥治療的機會。」魏正宗醫師建議,病友不妨多搜尋相關資料,並與主治醫師討論,為自己爭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