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抵達澳門後,帶來西方的天主教信仰文化。大量教堂的存在讓這個都市享有了「東方梵蒂岡」之稱。在澳門大大小小的街巷閒逛,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座座教堂或修道院,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文化氛圍。

歷經400年風霜的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標誌性建築之一,大三巴牌坊為聖保祿大教堂前壁。這座牌坊光造價300年前已高達3萬兩白銀,可謂珍貴至極。它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



嘉模聖母堂是為氹仔的天主教徒能夠進行宗教活動,以及配合天主教教士傳教,在當時的氹仔駐軍司令官馬德的提議下,由時任澳門教區主教蘇沙決議於1885 年建造完工的,同時也是氹仔唯一的天主教堂。


樓高3層的嘉模聖堂,粉刷上淡黃色的外牆後,給人一種浪漫溫馨的感覺,加上對面辦理澳門結婚手續的政府部門, 聖堂顯然成為新人理想的拍攝布景。堂外亦建有公園、涼亭等供遊人休憩,是郊遊放鬆的好去處。




原來昔日澳門有很多的痳瘋病人,1569年,澳門天主教首任主教賈尼勞不忍當地麻風病人流離失所,出資建起一座麻風病院。由於麻風病院是封閉管理的,為讓病人也有心靈寄託,隨後在病院旁建了一間小教堂,取名「望德堂」,供麻風病人做祈禱。由於教堂是專為痳瘋病人而設,故人稱「瘋堂」。如今麻風病在澳門早已絕跡。只留下這個奇怪卻很美麗的名字。



望德聖母堂毗鄰大瘋堂,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在大堂前地的主教座堂建立以前,曾是澳門主教辦公的地方,因此望德堂在澳門天主教人士中享有崇高地位。教堂一側便是聖若瑟教區中學。




玫瑰堂是澳門最有名也最漂亮的教堂之一,教堂創建於1587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教堂於每年5月13日舉行的法蒂瑪聖母聖像巡遊,是澳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聖老楞佐教堂早年建成的時候,因為它靠近碼頭,所以教堂內立有風信旗杆,是葡萄牙人決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指標。《澳門記略》載:「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歸,祈風信於此。」所以這座教堂也被俗稱為「風信堂」。


後來,因廣東話中「信」「順」同音,也許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吧,「風信」轉為「風順」,而「風順堂街」和「風順堂區」也因此得名。




聖老楞佐教堂內,唱詩班的孩子們正在排練。

聖老楞佐教堂的占地較大,所以在教堂的周圍有比較大面積的院子,院子裡種滿了生機盎然的植物,在空間和視覺上和周圍緊鄰著的住宅樓做了區隔,所以進入教堂大門基本上也只關注到建築的本體、周圍的植栽以及其間仰頭的藍天,不見俗世的喧囂,幽靜怡人。



聖奧斯定教堂是由義大利天主教奧斯定教會,於1586年來澳傳教時興建的,三年後歸葡國人所有。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門首間以英語傳道的教堂。初建時用棕櫚樹葉作頂,風吹時似龍鬚飄飄,故昔日稱龍鬚廟,後改成龍嵩廟。



聖奧斯定教堂一旁的耶穌會會院。




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教堂於1825年重修,外形莊嚴雄偉,內部裝潢寬敞闊大,以大理石建成的祭壇上有一座耶穌背十字架的雕像。




聖若瑟修院創辦日期不詳,但根據歷史記載,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取得現址。經過三十年經營,院舍陸續落成。修院專門培養赴中國及東南亞傳道的神職人員。毗連的聖若瑟教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因此當地人慣稱它為「三巴仔」。修院曾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的其中一個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