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不少人会发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开始时不时“骚扰”自己一番,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会导致阴津耗损,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燥邪”

秋燥常见症状

  • 声音沙哑

秋燥中,咳嗽最要命。其实,口喉部位也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进而无法安心入睡;还有些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

  • 鼻敏感

中医认为,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每逢秋天,十个人里会有九个患有鼻子敏感问题。鼻黏膜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而一旦干燥,又用手指去挖,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越是干燥,挖鼻孔的行为越为频繁,最终会导致鼻子出血。

  • 皮肤干燥

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如果你经常性挠皮肤、抓痒甚至舔舐嘴唇,说明肌肤已经丧失水分了。

  • 惊厥

干燥的秋天,会陷入两个极端:身体免疫力好,性格开朗的人会安然入睡;而另一方面,一些身体免疫力不是太好的人则会心神不宁,甚至会出现惊厥现象。

  • 头发干燥

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容易出现干燥枯黄。当你发现自己秋天一到的时候,头发枯黄拼命掉落,那就是秋燥找上你了。

  • 便秘

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加上肠胃功能变弱,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

4个方法教你预防“秋燥”

1、多睡一小时,保持充足睡眠

增加睡眠一小时,可以让我们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2、合理膳食防“秋燥”

多喝水、多喝粥,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要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3、保护脐部,预防疾病

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要及时增添衣物,睡觉时盖好腹部,还可按摩脐部,将肚脐部位的寒气驱散。

4、坚持锻炼,但切勿过量

秋季秋高气爽,应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当得到体育锻炼。但运动不可过量,以免加重秋乏的程度。

“秋燥症”虽不十分严重,但一些病症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中医上讲,当燥邪入侵,最先受侵犯的是肺部。这时候,食养才是最关键的!

今天来教大家三个食方,自己在家做来看看~

秋梨膏

原料:鸭梨6个、干红枣80克、冰糖150克、老姜20克、蜂蜜80毫升。

步骤:

1、将干红枣洗净后对切去核,生姜去皮后切成细丝,梨削去外皮、将擦板架在锅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2、将去核后的红枣和姜丝、冰糖放入锅内和梨蓉梨汁一起。

3、盖上锅盖,用小火煮约30分钟,然后用漏网捞起梨蓉用另一只汤匙按压,挤出更多梨汁。

4、将挤压后的梨渣红枣和姜丝扔掉,锅内只留下梨汁,继续用最小火熬煮约1小时后至梨浆浓稠后熄火放凉。

5、在放凉后的梨浆里调入蜂蜜拌匀后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本草求原》中便有“秋梨蜜膏”,相传始于唐朝。而《本草纲目》把鸭梨的功能注定为:“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

市面上的鸭梨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便可收获,这个时候买来制作秋梨膏最好。

枇杷膏

枇杷膏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用枇杷果熬制,事实上,中医里真正入药的并非枇杷,而是枇杷叶。我们来看看怎么做的:

原料:鲜枇杷叶(去毛)5斤,川贝5两,莲子(去心)10两,麦冬10两,红枣10两,天冬5两,生地10两,玄参(去节)10两。

做法:熬汁去滓,将汁炼至滴毛头纸上,背面不阴为标准,收清膏,每清膏1斤兑蜜2斤,收膏装瓶。

枇杷叶可以清肺热、降胃气,对烦躁、口渴也有助益。而川贝更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等作用,将两者融合,效果更甚。

同仁堂配方:枇杷秋梨膏

配方:枇杷、秋梨、罗汉果、杏仁、玉竹、薄荷、甘草、蜂蜜

这个食方可不是仅仅将鸭梨和枇杷融在一起,里面加入其他几味珍贵食材,风味更佳,不仅可以增强生津润燥,止咳化痰的作用,时常饮用还能改善肤质、润肺润肤,加班熬夜时来一杯也是非常好的。

有人认为服用枇杷秋梨膏越浓越好,更有甚者以为直接饮用最好,事实上膏方糖分很高,渗透压很高,直接饮用往往会刺激口腔及咽喉黏膜,所以直接饮用并非最佳办法,饮用时最好取一两勺,用温开水化开后再服用。

这个食方自制的话比较麻烦,非专业的人和设备,很难做好。推荐大家买成品食用,为大家推荐一家良品,同仁堂配方,小孩儿常咳也能食用,买上一瓶,全家人都不“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