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出入廚房的人會知道,想要做出好吃的菜,會用到各種調味品,它不僅能增味,有些還能起到一定的養生功效。
但是同樣的調味品,不同的人做出來的味道卻不一樣,究其原因就是放調味料的時間。
那究竟什麼時間放調味料味道最好呢?
【鹽】先後有講究
用豆油、菜籽油做菜,為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一般應炒過菜後再放鹽;用花生油做菜,由於花生油很容易被黃麴黴菌污染,故應先放鹽炸鍋,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黃麴黴菌的毒素;用葷油做菜,可先放一半鹽,以去除葷油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量,而後再加入另一半鹽;在做肉類菜肴時,為使肉類炒得嫩,在肉炒至八成熟時放鹽最好。
【味精】菜起鍋後放
味精主要的作用就是給植物性食物增加鮮味,給肉食增加香味。但是,當食物溫度到達120℃以上時,味精會變成焦化谷氨酸鈉,不僅沒有鮮味,還有毒性。所以,味精在70℃—90℃ 時使用效果最好,一般在菜起鍋後馬上放。但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菜在烹飪時並不需要加味精,如雞蛋、蘑菇、海鮮等。
【白糖】炒菜過程中放
先放糖、再放鹽,在製作糖醋鯉魚等菜肴時,應先放糖、後加鹽,否則食鹽的「脫水」作用可促進蛋白質凝固而使食物難於將糖味吃透,導致外甜裡淡,影響菜肴的口味。有一些菜在烹飪時並不需要加味精,如雞蛋、蘑菇、海鮮等。
【醋】「兩頭」加
醋不僅能祛羶、除腥、解膩、增香,軟化蔬菜纖維,還能避免高溫對原料中維生素的破壞。做菜放醋的最佳時間在「兩頭」,有些菜肴,如炒豆芽,原料入鍋後馬上加醋,既可保護原料中的維生素,同時又能軟化蔬菜中的纖維;但是有些菜肴,如糖醋排骨、蔥爆羊肉,原料入鍋後加一次醋,其作用是祛羶、除腥,在菜肴臨出鍋前再加一次,以解膩、增香、調味。
【醬油】出鍋前放
醬油既可以給食物上色,還能增加食物的香味,從而增進食慾。但是營養師建議,烹飪時最後放醬油,這樣醬油中的胺基酸和營養成分能夠有效保留。
【料酒】鍋內溫度最高時放
料酒主要有去腥羶味的作用,從而增加菜的香氣。它也經常用於烹飪前的醃漬,能讓乙醇浸入到魚、肉纖維組織中去,以除去異味。
總結一句話就是:【糖酒鹽醋醬油味精】這個順序。
此外,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做法,放調料的時間同樣有所區別
【炒肉菜】
快熟了才放鹽,加調料的順序:糖、酒、醋、鹽、醬油。炒肉菜,醋一定要在糖和酒之後加,否則糖不易溶解,酒的香味也很難揮發出來。
而鹽要在肉八成熟的時候加,否則會讓肉質變老。
醬油要最後加,以免其中豐富的胺基酸被高溫破壞。
如芹菜炒肉絲,先將鍋燒熱,放入油,燒至五六成熱時,放入肉絲煸炒至發白,點少許醋,倒入芹菜翻炒,快熟時加入鹽,再放點醬油即可出鍋。
》》可選調料:糖、酒、醋。炒肉菜時先用糖和少量料酒醃制一下,可以去除腥味,還能讓肉吃起來感覺更嫩。
糖一定要在鹽之前放,否則鹽的脫水作用會讓肉變老,甜味不能滲進原料,造成外甜裡咸。
忌放: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與菜肴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如果炒肉菜再加入味精,反而會破壞其自然的鮮味。
【炒素菜】
翻炒幾下就放鹽,加入順序:糖、醋、鹽、味精。
炒青菜跟炒肉菜不同,炒素菜應該先放鹽,這樣蔬菜能熟得更快,從而保留更多的營養。
應先把鍋燒熱,放入油,燒至五六成熱時,可根據個人喜好放入蔥、姜等爆出香味,然而放入青菜煸炒幾下,加入鹽繼續翻炒,顏色變翠綠即熟,如素炒菠菜、清炒油麥菜等。
》》可選調料:糖、醋。不需要限糖的人,可以加點糖來增加素菜的鮮味。放糖之後,就沒必要放味精了。
炒白菜、土豆絲等蔬菜時,加入一點醋能讓口感脆爽,並保存更多的維生素。但炒青菜的時候都不能放醋,加入醋會破壞大部分的葉綠素,顏色迅速發黃,不但難看,而且營養價值也大大降低。
忌放:醬油。
醬油味道濃郁,炒蔬菜時加入,不但影響了蔬菜清爽的色澤,濃郁的醬香味還會掩蓋蔬菜的清香。
【涼拌菜】
最後一起放,加入順序:都最後放。做涼拌菜一般是把所有的調料混在一起調成味汁,再澆在菜裡,拌勻。
調料一定要在最後放,現拌現吃,否則菜長期泡在調味汁中,會使菜的味道過咸,營養成分也容易損失。
比如涼拌萵筍、涼拌肚絲等,把生料或熟料切成絲、片、塊等,再加上調味料拌勻。
忌放:味精。
味精在溫度為80℃~100℃時才能充分發揮其提鮮的作用,而涼菜的溫度偏低,味精難以發揮作用,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
如果做涼菜時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再拌入涼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