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耳現象對多數的聽力損失患者均造成嚴重的困擾,田宏斌博士將分為三篇文章為你講解堵耳現象的產生原理及應對策略,此為第一篇。

在助聽器晶片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當今,驗配師往往接受的是產品功能如何強大的培訓內容,但是當我們真正面對聽力損失人士時,一些實際的問題仍然很棘手,其中堵耳現象就是一大難題。

一方面,越來越多低頻損失較輕的聽損人士更早地對改善聆聽質量產生了意願,同時,由於美觀的要求,他們傾向於選擇隱形式助聽器,但由此產生的耳悶堵感卻會讓他們對聽力補償望而卻步。

據數據統計,約有28%的被扔在抽屜里的助聽器是因為堵耳現象。

相信每位驗配師都遇到過處理堵耳現象的問題,有時降低低頻有所改善,有時增加低頻反而更好,甚至還需要增加中高頻增益,總之,方法越多,越暗示著堵耳現象的複雜性。

通過查閱整理近年國外相關資料,結合日常工作經驗,以及真耳分析設備的測試,在此與大家分享交流堵耳現象及處理,同時,由於堵耳現象非常複雜,而本人才疏學淺,疏漏之處恭請指正。

先說原理

外耳道是外端開放,內側由鼓膜封閉的結構,外三分之一由軟骨組成,內三分之二由骨質組成。

正常外耳道外1/3由軟骨部組成

內側由鼓膜封閉

在外耳道未堵塞狀態下,外耳道對聲音的加工作用主要表現為:

  1. 由耳廓、外耳道的共同共鳴腔作用,引起傳入外耳道的聲音在2700Hz處約有17dB放大,與人類重要的語言頻率非常符合。

  2. 由於外耳道軟骨對低頻音的共振現象,會引起200-500Hz的低頻音以及咀嚼等自體聲音額外放大,並經由開放的外耳道釋出,因此在耳道開放狀況下,我們對這類聲音無異常感受。

採用真耳分析系統實測真耳裸耳響應曲線(黑色)及真耳堵耳曲線(紅色),顯示正常開放的外耳道,在鼓膜處測得2700Hz,由耳道共振等原因,增加17dB聲放大。真耳堵耳時,失去耳道正常共鳴腔作用,出現中高頻區域聲壓降低。

在佩戴耳機及助聽器情況下,外耳道對聲音的加工處理會出現明顯改變,這些改變隨外耳道堵塞程度和堵塞位置又有較大的區別,通常堵塞越嚴密,聲學特徵改變越明顯。堵塞位置越深,聲學改變越趨向於正常外耳道聲學特徵。

佩戴深耳道式助聽器效果圖

1、200-500Hz的低頻音經由外耳道軟骨振動產生的能量無法由外耳道口釋出,導致自己講話和咀嚼聲等自體聲音在鼓膜處約有20-30dB的額外放大,引起耳悶堵感及自己講話的聲音明顯放大等不適,主觀描述為像在桶里講話,瓮聲瓮氣,咀嚼聲偏大。我們稱之為堵耳效應(Occlusion Effect)。

2、由於正常的耳道共鳴腔受到耳道堵塞影響,外界傳入的聲音,在2700Hz處不再有自然放大的作用,相反會引起約12dB的降低,由此帶來外界言語聲能量降低。主觀描述為外界言語聲變輕,帶了助聽器反而聽不清楚。

藍色曲線為外界傳入聲真耳未堵耳響應,紫色曲線為外界傳入聲真耳堵耳響應,紅色曲線為堵耳後,由軟骨振動產生的低頻放大,在鼓膜處引起25dB額外能量增加,造成堵耳效應。

3、未經處理的,嚴重的堵耳現象,用戶抱怨自己的聲音太響,聽別人講話很輕,尤其自己講話時,更加聽不清楚別人講話。

真耳測試系統實測,黑色曲線為真耳裸耳響應曲線,紅色為囑佩戴者發ee音時,測得的真耳堵耳響應,其中右耳佩戴助聽器,左耳未佩戴助聽器。

當我們了解了堵耳效應產生的原理後,將進一步討論堵耳效應造成的助聽器佩戴者堵耳感受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