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兩季,是最宜進補的季節,因不會耗散其力,削弱其效,確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醫強調「天人合一」,意思就是大自然的天氣變化與人體的機能活動是相互適應的,譬如冬季主寒,多損陽,容易導致血脈不暢,夜尿頻,所以進補宜溫腎,大補氣血為妙,忌用清熱、寒涼之品。
阿膠味甘,性平,歸肺、肝、腎經,是驢皮經漂泡去毛後熬制而成的膠質塊,所以又叫驢皮膠。早在兩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把它列為上品,認為阿膠主治腰腹疼痛、四肢酸痛、婦女各種出血及胎產病症。後人將它與人參、鹿茸一起,並稱為冬令進補的「三寶」。現代臨床通常取其滋陰補血、止血安胎、益氣補虛的功效,用於治療眩暈、心悸、失眠、久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衄血、崩漏、月經不調、滑胎等病症。取黃芪30克,黨參、熟地、當歸各15克,生甘草6克,白糖少許。將黃芪、黨參、熟地、當歸、生甘草一同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浸泡20分鐘,再以武火煎沸後繼續以文火煮15分鐘,濾出煎汁,並把烊化後的阿膠倒入其中,再加白糖少許和勻後即可飲用,分2次1日服完,半月為 1 療程,可間隔服用1~3 療程。可補氣養血,有血虛眩暈、心悸等症的女性冬季可適當服用。
平常應用的補氣健脾的補藥有人參、山藥、蓮子等。其中人參可謂是大補元氣的,可單味清燉,名曰獨參湯,尤其適合氣虛的人。氣虛是指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症候,多表現為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其代表補品為人參,包括西洋參、白參、野山參及紅參,一般氣虛稍偏熱,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者應服西洋參為宜;單純氣虛者可服用白參;氣虛較嚴重者可服用野山參,因其補氣效果最強,但價格昂貴;反之,氣虛偏寒者可應用紅參進補,紅參補氣溫陽效果較佳。補血旺血的有鹿茸、鹿胎膠、當歸、首烏、桑寄生等藥性偏溫燥或較平和的,可甄別而用。但陰虛內熱體質者若選用溫熱的補陽藥物或食物,則使內熱更盛,如心火內盛可出現心煩易怒、失眠、口乾、口腔潰瘍等;胃火內盛可出現多食善飢、上腹灼熱不適、口乾口苦等;肝火內盛可出現血壓升高、頭痛、頭暈、耳鳴、眼乾、煩躁易怒等。因此,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進補也有溫熱、寒涼之分,不能盲目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