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發心


進入佛門中常會聽到「發心」這種字眼,有人說要發心吃素,有人說要發心誦經,也有人認為發心不做時就欠了佛菩薩債等等。然而,到底何謂「發心」呢?  


佛法中所談的「發心」是指:凡夫為了能超越現有的生命品質,於是開始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期能達到聖人境界。在十法界中有六種凡夫法界和四種聖者法界,六種凡夫法界是: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惡鬼,四種聖者法界則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當一個凡夫發心進入四種聖者法界時,才是真正的「發心」。

因此,「發心」是從內心深處真正發起菩提心。而華嚴宗又將發菩提心分為五個層次:


一、 發偏真出離心,這是小乘教人所發之心,係為個人了生脫死所發心。例如發心修學聲聞乘,則能成就阿羅漢;若發心修學緣覺乘,則能成就辟支佛;這兩種都是想出離三界的痛苦,前者修四聖諦,後者觀察十二因緣。
二、 發行度利他心,這是大乘始教所發之心,係為度眾生而發起。
三、 發慈悲深直心,這是大乘終教所發之心。二、三兩者皆是屬於發心修學菩薩乘,能成就菩薩。
四、 發內證聖智心,這是大乘頓教所發之心。發此心必要能掃除妄念,向內摸索本來面目,至一念不生的境界便能成佛。
五、 發普融無盡法界的普賢行願廣大心,此是圓教發心,係為斷無量無邊煩惱、修無量無邊法門、行八萬四千行,度一切眾生。四、五兩者皆屬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屬於一佛乘的發心,可以直接成佛。


然而所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指:對此生命中「時」「空」「物理定律」乃至「意識型態」中,種種不完美的構造,所造成的無奈、逼迫、痛苦、煩惱等缺憾的認識,進而自我要求欲「改善此不完美的生命型態」,使其達到止於至善、十全十美的生命領域。在此時的生命狀態中,它已經超越了原來生命中的「時、空、物理、意識」等的限制,而進入了另一嶄新的生命領域,此時稱為由肉體生命的領域轉入了第二生命的領域,它不再是單維度的生命觀,而是多維度的生命觀;它也不再是單一宇宙觀,而是多重宇宙觀。當一位行者有了這一重認識之後,能夠發起此一目標追求的企圖心,即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發此心,即應盡形壽乃至盡未來際,直到成佛永不離。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心,又稱為「普賢行願廣大心」,亦稱為「成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