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吃肉,“4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其中最好的這種“沒有腿的”指的就是魚蝦之類的海鮮。

確實,經常吃魚有很多好處。魚肉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幫助,魚肉中的DHA還能減少老年痴呆症的發生機會,對保護心腦血管也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吃魚,下面這5種人,就要少吃魚,你是其中之一嗎?

5種人要少吃魚

1、痛風患者

痛風患者的大忌就是海鮮,因為魚、蝦之類的水產類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嘌呤,而痛風正是由於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引起的。

所以建議急性痛風發作期的的患者一定要避免高嘌呤的食物,但是若處於緩解期還是可以適量吃一點,不過一次也不能吃太多。

另外,在吃魚時也要盡量選擇嘌呤含量低的魚類,如青魚、鮭魚、金槍魚、白魚等。避免食用一些高嘌呤的魚類,如鯉魚、鱈魚、鱸魚、鰻魚、鱔魚、沙丁魚等。

2、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

魚類食物蛋白質含量豐富,但蛋白質需要經過肝腎代謝,因此對於肝腎功能嚴重受損的人來說,過多攝入會加重肝、腎擔負,這類人群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定量吃魚。

3、過敏人群

生活中對海鮮過敏的人群其實並不少見,原因是魚蝦等水產品蛋白質含量豐富,而這些特異蛋白質也非常容易引起過敏。

對於曾經因吃魚、蝦之類水產品過敏的人群,建議今後也要謹慎吃魚,避免再次引發過敏。

4、正在服用藥物的人群

魚類最好要避免和某些藥物同服,因為撲爾敏、苯海拉明等組胺受體拮抗藥,魚蝦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在體內可轉化為組胺,若上述抗組胺藥與之一起吃則會抑制組胺分解,造成組胺蓄積,誘發頭暈、頭痛、心慌等症狀。

5、出血性疾病患者

魚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膽固醇粘附於血管壁的作用,對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預防作用。但是,攝入過多EPA會抑制血小板凝集,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狀,對病情恢復不利。

因此對過敏性紫癜、血小板功能異常的患者而言,盡量要少吃魚肉。

挑魚也有訣竅,5種魚就別買啦!

1、個頭太大或太小的魚

有些人喜歡挑大魚買。但事實上,對於同一品種的魚來說,如果個頭太大,魚的年齡一般也更老,肉質可能會比較粗糙,而且還可能富集更多環境污染物。當然,大家也不用過於擔心,因為大部分魚體內的污染物含量都在安全范圍內,可以放心吃。

個頭太大不好,那太小呢?其實也不好,因為個頭太小的魚,安全性雖然沒有什麼問題,可由於太小,很多魚還沒有長大成熟,體內的香氣物質也比較少,吃起來沒有那麼香。

2、大型食肉類魚

像鯊魚、劍魚、方頭魚等大型食肉類魚,國際上的權威健康機構也推薦不要吃,因為大型肉食魚類體內更容易蓄積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高中生物也有提到,處於食物鏈等級越高的生物,體內蓄積的有害物質就越多,而體型越大的食肉魚,在食物鏈中的等級越高,吃的話,對健康的影響也越大。

3、小攤上賣的魚

有時候為了圖方便、圖便宜,我們也會去一些小攤小販那裡買魚,但其實某些不正規的小攤,魚的來源和品質都沒法保證,可能隱藏著更大的安全隱患,比如重金屬超標、寄生蟲等。

所以建議想要放心吃魚的話,還是到正規的超市或者菜場去買。

4、醃制咸魚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把中國式咸魚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因為這類經過脫水、高濃度鹽醃制的咸魚往往在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亞硝基化合物,吃多了會增加鼻咽癌、胃癌等癌症的風險。

5、野生魚

不少人就愛吃野生魚,認為野生魚新鮮,不經人工養殖更安全。

但事實恰恰相反,由於環境污染的不確定性,野生魚可能更容易富集一些完全想不到的有毒物質。比如,很多魚會因為捕食了有毒的海藻、小魚小蝦而在體內蓄積毒素,常見的有雪卡毒素、河豚毒素等,人一旦吃了,很容易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別迷戀野生魚,還是保命要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