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紛繁複雜,有著形形色色的人。那麼你是如何與人相處,為人處世的呢?在職場上,你了解你的同事嗎?在商場上你了解你的夥伴嗎?在生活中,你了解你的朋友嗎?

每個人其實是不一樣的,長相不同、能力也不同,你是如何與不同人打交道的呢?人生在世,我們必須要學些識人的能力,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鬼谷子的識人用人的絕學。

一.先來講個歷史。這個世界上有一類人是天生的人生贏家,比如黃子澄。當你年輕的時候還在發奮努力讀書時,人家黃子澄已經跟皇太孫朱允炆嘮嗑了。那麼嘮嗑的內容是什麼呢?

朱允炆對眼前的少年說:「以後我登基了,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怕搞不定我這些叔叔們。」

黃子澄表示非常的不以為然的說:「殿下,這有何難?漢代七國諸侯個個擁兵自重,最後還不是自尋死路?」

很顯然這句話讓朱允炆很受用,史料記載:太孫是其言。

老實說,這次嘮嗑徹底改變了黃子澄和朱允炆,甚至是大明江山的命運。要知道現實和理想是有差異的,有時候書生看來什麼事情都能搞定,往往會眼高手低。他們雖然識字但是不識人心。有時候識字的往往看不起識人的。比如朱允炆就喜歡識字的,有文化的黃子澄,甚至未加考驗就用他作為自己的智囊。

數年後,朱允炆登基。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黃子澄,對他說:

「你還記得當年跟朕說的話嗎?」

「微臣不敢忘記。」

「具體怎麼做呢?」

「兩個字:削藩。」

「哦?」

「殿下的皇叔們其實有很多把柄,只要加以利用,這事不難。」

「我的那個親叔叔朱棣更是讓朕不安。」

「殿下可先除掉燕王的親弟弟周王。如此便除掉了燕王的手足。」

「甚好,此事交有你去辦。」

於是,年紀輕輕的黃子澄就被任命為兼翰林學士,成為朱允炆眼前的大紅人。我們必須承認,朱允炆實在太年輕,他根本不了解黃子澄。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註定是吟詩作賦,有些人天生是帶兵打仗的,因為要量才而用,這個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很多人不懂。

老闆交代的事情,黃子澄辦的咋樣呢?老實說一開始還是不錯的,各地藩王一個個都被成功的幹掉了,唯獨燕王和寧王。

為什麼會留兩個尾巴呢?有兩個原因,一是朱允炆動了惻隱之心,二是擔心干不掉兩人。但即便如此,朱允炆還是把燕王的三個兒子都召到京城,作為人質。

只要朱棣的兒子在手裡,失去繼承人的朱棣有再大的能耐也無能為力。可是這時候黃子澄做了改變大明帝國命運的第一件:放掉朱棣的三個兒子。

他的目的是什麼呢?行善?不!史料記載:子澄曰:不若遣歸三子,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黃子澄的目的很簡單,想故意放回朱棣的三個兒子,用來麻痺朱棣。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自己明明單純,還喜歡自作聰明的認為自己很有城府,比如黃子澄。這種人叫豬一樣的隊友。

老實說,朱棣本來並沒有勝算,甚至連舉事都膽戰心驚。可是黃子澄給他創造了充分必要條件:放回了他的三個兒子。如此一來正好可以放手一搏了。

可是黃子澄,你知道嗎?其實朱棣並不買你帳,比如朱棣發兵時候的理由是:陷害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齊泰、黃子澄所為也。

朱棣真是狡猾狡猾的,玩了一招「清君側」的把戲,矛頭直指黃子澄。

我們每個人都有弱點,有弱點其實並不可怕,只要你正視自己的弱點也沒什麼,你知道黃子澄的弱點是什麼嗎?

史料記載:聚事削藩,子澄本書生,兵事非其所長。這話說的很明白,黃子澄就是個書生,權謀兵法根本不是他們所擅長的,如果讓一個人做他不擅長的事情會如何,比如削藩?

可能會輸。

朱允炆不會識人用人,那麼黃子澄又如何呢?

答案是,跟糟心。

有些事情我們必須承認,大明能打的都被老朱給殺光了。所以朱棣成了一流的高手。也因此二流的高手耿炳文的確不是朱棣的對手。

但是即便如此,高手過招還是會互有勝負,還能跟朱棣比劃比劃。可是這時候黃子澄推薦了李景隆替代耿炳文作為主將,要命的是,朱允炆居然還同意了。

要知道豬的隊友往往也是豬。結果你懂的,跟朱棣比劃的時候,李景隆幹了一件大事,連輸三場,順勢士兵、戰馬不計其數。

大明的精銳幾乎一夜之間被李景隆打光了,這真要感謝黃子澄。即便黃子澄哭著後悔,他也明白,大勢已去,大明江山要易主了。(拊膺曰:「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估計這時候他才明白,世人用人的重要性,可是為時已晚。

有時候有些人就喜歡以愛的名義毀滅你。

或許你會問,後來呢?後來的故事你也知道了,朱允炆徹底失敗, 一手好牌爛尾了。他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裡,去向成謎,朱棣取而代之。

如果歸根結底的追溯起來失敗的原因,這與朱允炆和黃子澄太年輕、太幼稚有極大的關係。朱允炆不了解黃子澄,用錯了人。同樣黃子澄也不了解李景隆,也用錯了人。有時候一錯再錯,得到的就是萬劫不復的結果。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學些最基本最簡單的識人技巧吧。其實看人識人用人是我們人生處世的一個重要技能。你會不會覺得很難?沒關係,鬼谷子把識人用人的方法,總結為一句話: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智、愚、勇、怯,無為以牧之,鬼谷子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組織的領導人必須知人善任,又或者作為一個普通人與不同人打交道,對人才要度權量能,揣度一個人的智慧,了解一個人的能力。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合理有效的用好人。

認識到一個人的智謀和能力,才是根本呀。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有聰明人和笨人,如果用錯了人,豈不功虧一簣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