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生命的改造


修行的定義深淺不一。從字面上看,簡單的說法是修正不當的觀念、行為與習氣,若更進一步從實修的立場來看,則是生命的因素的重組。我們的生命涵蓋了許許多多的因素,像貪瞋痴的比例,福報的多少,智慧的高低,或是所受的教育等等,將這些因素加以重新組合,達到止於至善,就是修行的目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修行就是生命的改造。


問題在於到底要改造什麼﹖把有病變成沒病的身理的改造,改變思想、修正觀念是心理的改造,至於有的人愛吸煙、愛賭博、愛發脾氣、愛睡、貪玩要想改變這些行為則屬於習氣的改造。而修行的方法可多了,包括數息觀、不淨觀、白骨觀、慈悲觀、念佛觀、因緣觀等等,可以依個人的根器而作選擇。


從禪修的立場,經典的定義來看,修行有其實際的過程,拿打坐來說,傳統的方式是兩腿一盤,兩手相疊輕置於鼠蹊部上,左掌在下,右掌在上,左右姆指輕輕相碰,不管是單盤、雙盤或是金剛坐、坐姿一定要端正,腰桿,打直,肩部放鬆垂下,眼睛向前,略略往下,下額微縮,舌尖頂著上牙垠與牙齒之間,以上稱為毘盧遮那七支坐相。這樣的安往下來是第一階段,稱為粗住,當坐得久了,習慣了,就進入了第二階段,又稱細住,粗住細住只在調身調氣調息,接下來才真正進入修行,開始好好用心。怎麼樣的好好用心呢﹖


譬如說先起個疑情,我到底坐在這裡做什麼﹖有的人說打坐時不能亂想,要讓腦筋一片空白,當然這也是一種方式,不過這種人下輩子再來的時候多半會變得痴痴呆呆的。可是想也不對,不論是胡思亂想、或是依法推理的思考方式都不對,六祖壇經裡曾說﹁百物不思,百不思量是為邪知見﹂,想也不對,不想也不對,究竟該如何是好﹖這時候腦筋會呈現一種真空狀態,這個真空狀態便是我們要去參的真理,但是大部份的人往往一幌眼就過去了。其實思考與不思考都是我執,修行一定要正反兩面一起下手,就好像貪吃與不貪吃都是貪吃,只是話從不同方面來講罷了。從大乘般若空性而言,主張的是非空非有,空不對,有也不對,兩邊皆不執著,是所謂的雙破法,所以前所說想不對,不想也不對,即是此論。而一般人習慣於有所依止,當雙破以後真空現前時會產生恐慌,這便是凡夫之境,修行人在真空狀態時要能不恐慌,安住於其中,便是止道了。這是我們所謂的正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