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念佛 ─ 華嚴經中的念佛法門

﹝二﹞、觀想念佛:


謂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亦即行人以「心念力」及於佛之相好﹝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等﹞與功德﹝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莊嚴,或佛之依正莊嚴等等。觀想念佛屬定業念佛,定業念佛與散業念佛皆屬有相念佛,為「事修」之念佛法。但若嚴格區別,觀想念佛為觀佛,而稱名念佛為念佛,又觀佛中有觀想念佛與實相念佛兩種。因此,就嚴格的定義而言,觀想念佛與稱名念佛有明顯的差異,雖然皆屬事修,但方法截然不同。此一觀想念佛即是《大論》中所稱讚的念佛法,亦是五停心觀中的念佛觀,由是可知中印兩地念佛法門的明顯差異。但是時下流行的唸佛方法中,又多夾雜了此種觀想念佛,而無法真正修持那「不共的圓融」「持名念佛法門」,殊屬遺憾!


﹝三﹞、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者,即是觀佛之法身非空非有中道實相之理。換言之,即行人以「心念力」及於佛之法身,而法身是無所不在的遍一切處;因此吾人即是以此心念力及於生活中的一切人、事、時、地、物﹝即二六時中行住坐臥,無有一法例外﹞,而能如實了知一一行﹝乃至起心動念,舉手投足,一舉一動﹞皆是普賢行;一一境﹝乃至一塵一沙,一草一木等山川大地,依正莊嚴﹞無非普賢境界。於此所觀境及能觀智,皆能確知即是毗盧法界﹝佛之法身﹞則是實相念佛。


(按) 實相念佛屬無相念佛;自不同於前二之有相念佛之事修,而是理修。既是「理修」之無相念佛,則在行者運心所及之非空非有境界中,常有頑空及俗有之境界混雜其中。所以凡夫於「理之念佛」不能成就,蓋皆落於「俗有」而妄彼境界。而執空性之徒,則又以理害事而不見「真如實相」境界的存在,故皆落於「頑空」的虛妄口頭禪。此則即是時下流行的唸佛法門中所不敢觸及實相念佛的原因。不是不敢,實是無能觸及。此種中道實際理地的部分,恐非一般唸佛凡夫所能及。倘妄而言之又恐落「俗有」之套籠矣!

按淨土宗的念佛法門,約方法論而言,實屬「稱名念佛」;若約目的論而言,則又屬「實相念佛」。何以故?試觀《觀無量壽經》中的念佛迴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換言之,於《觀無量壽經》中,行者一入實相境界,則無有一念佛人而不攝取也。


結論:


時下流行佛教中的唸佛﹝按口唸之唸佛與心念之念佛不同;持名念佛,流行佛教中已改為口頭唸佛,兩者有根本上的差異﹞,於此三法皆有交涉,然皆不屬其中任一,此即念佛法門日久生弊之所在,行者於念佛法門中,於此三者當任擇撥其一精,不可含糊籠統,囫圇吞棗的隨便唸唸;要知法法皆有其訣竅,而門門皆可得而往生。雖口誦名號而能心念不亂,定可往生,故不論定業、散業、事念、理念的念佛,只要迴向彌陀淨土,行人決定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