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冷知識,三皈依文知多少?(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裡頭有這麼四句偈子: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以上四句稱為四皈依,而「受學戒時」的戒,包含了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和菩薩戒,其範圍較廣,因皈依的人多但受戒的人少,所以一般僅稱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然而現今佛教徒皈依時使用的「三皈依」,是下頭這個版本: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領大眾 一切無礙


這兩種皈依文,前者出現在《八十華嚴》,後者通用的則是出現在《六十華嚴》中。《六十華嚴》是較《八十華嚴》更早的翻譯本;《八十華嚴》是唐朝的譯本,《六十華嚴》則是東晉時的譯本。《六十華嚴》不管翻譯好壞與否,畢竟是比較早翻譯的,待唐朝翻譯《八十華嚴》時必會取《六十華嚴》做參考,譯得好,會留下來,不好的部分則改,但是在修改的過程,未必改得更好,或難免有些遺漏。


六十華嚴》的經本,是由南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潤筆的,《八十華嚴》則是由唐朝大文學家王維潤筆。兩人在文學造詣上各有千秋,不過自古以來,文人有個特色,即前人表達的方式,後來者為避免抄襲,又會換個方式表達,雖易有發明,也會有缺點,假如不是真正的心性發明創造,很可能會變為文字上的雕蟲小技。不過在此有兩位大師的指導,應該不致於有這些缺點。現在來看看兩者的差別為何?


第一個「自歸於佛」和「自皈依佛」,就文字相上來講是差不多,但在意義上就有很大的區別。皈依佛的「依」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依是依靠,易有依賴的感覺,像是皈依了佛祖後,我的一切行住坐臥,都有佛祖來做我的靠山,如果死後下了地獄就是佛祖的責任。佛祖說要出生死輪迴,不在三界內,皈依了佛祖之後如果還在三界內,也是佛祖要擔的責任。


所以現今的皈依三寶已經產生了一種流弊,原本皈依三寶是要依靠三寶,可是現在卻變成了依賴三寶。這種依賴會使人失去獨立性,所以學佛人現在有個非常嚴重的毛病,就是在思想上、觀念上完全賴著佛法,把自己當做一個包裹,丟給三寶的車子,三寶的車子不管開到哪,自己只是一路的沈睡,當初為何來皈依三寶也忘了,只負責吃齋、念佛,其他的都給三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