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很懊惱,說婆婆經常帶著寶寶去廣場上看別人跳舞,廣場上的音樂開得非常大,隔了3條街都能聽到。她擔心,寶寶才1歲多,經常聽這麼大聲的音樂,會不會對聽力有影響呢?

這位媽媽的擔心不無道理,生活中一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細節,如果做錯了,都可能對寶寶的耳朵造成傷害。

1、經常給孩子掏耳朵

寶寶的耳朵裡面長耳屎了,很多媽媽會控制不住給寶寶掏,管它是棉簽還是掏耳勺,只要能把寶寶的耳屎掏出來,那就毫不猶豫地往裡塞。

實際我們給寶寶掏耳朵時,並不像給自己掏那樣能有明確的感受。用棉棒給寶寶掏耳朵,你只是憑藉自己的感覺來判斷深淺、方向,很有可能將耳屎推向深處,造成聽力下降,甚至損壞耳膜。

建議媽媽們,不要有強迫症,如果看到寶寶的耳屎流出耳道外了,輕輕用毛巾或紙巾清理乾淨即可。

不要試圖把棉簽或其他東西伸進去,絕大多數情況下,人的耳屎是可以自行排出的。比如說,咀嚼、張口或打哈欠等活動,就能幫助耳屎自行排出耳道。

如果孩子耳道內的耳屎過多影響到聽力了,還是上醫院讓醫生來處理吧!

2、拍打寶寶的臉

有些爸媽在逗樂寶寶時,會拍拍寶寶的身體鬧著玩,但千萬要注意別拍打寶寶的臉,以免刺激到耳膜。

也注意別讓其他孩子拍打寶寶的臉,因為孩子往往不知輕重,有時下手重了,會直接傷害到耳膜,造成寶寶的聽力受損。

3、長時間處於噪音大的環境中

美國兒科學會明確表示噪音對胎兒和寶寶都是有傷害的!

並且,噪音對人的傷害,往往是漸進式的,潛移默化的:起初我們只是覺得聲音有點大,可能不當回事。慢慢地我們適應了這樣的環境,聽力就會逐漸下降,要是聲音不夠大,我們就可能聽不見了。

這點對孩子尤其要注意,嬰幼兒還不會說話或不善於表達,這時噪音對他們的危害,他們是說不出來的!

因此,想要保護寶寶的聽力,務必不能讓寶寶長時間處於噪音太大的環境中。

4、用力擤鼻涕

寶寶感冒流鼻涕時,很多媽媽會用兩個手指捏住寶寶兩側的鼻翼,讓寶寶用力將鼻涕擤出。然而這樣做受傷的往往不是鼻子,而是耳朵。

因為鼻子和周圍的器官是連通的,用這種方法幫孩子擤鼻時,鼻腔的病菌在壓力的作用下經耳咽管侵入鼓室,輕則引起暫時性耳堵塞脹悶感(這種感覺相信我們媽媽都曾有體會),重則導致耳痛、中耳炎,甚至鼓膜穿孔膿液外流,聽力下降等。

正確做法是:讓寶寶的身體稍微前傾,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對側鼻孔的鼻涕,用同樣方法擤另一側。

5、耳朵進水處理不當

正值夏天,很多孩子喜歡到戶外游泳,或者洗澡的時候喜歡在浴室裡面玩水,難免會出現耳朵進水的情況。如果孩子的耳朵進水了,處理不當也可能會出現耳朵發炎等情況。

大一點的孩子耳朵不舒服時,可能會說自己耳朵疼、脹,或者有「嗚鳴」聲;但小一點的寶寶還不會表達,只能搖頭哭鬧或用手抓耳朵。

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媽媽就要警惕孩子可能患了中耳炎。可以看看孩子的耳朵,如果裡面的鼓膜又紅又腫,多半患了分泌性中耳炎,應及早帶孩子就醫。

孩子耳朵進水應該這樣做

1、用幹毛巾或紙巾,把外耳廓的水全部蘸幹,輕輕將乾淨的棉球放在寶寶的耳道外,讓寶寶的頭向入水一側傾斜,讓棉球自動把水吸出,等棉球潮濕後就將它拿出來。

2、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指導他把頭側向一邊,使進水的耳朵向下,將耳朵向後上方拉,單腳跳,借用重力使耳道中的水流出。

3、還可以把手掌緊貼孩子的耳根,然後快速鬆開,連續數次,將水「吸」出來。

6、隨意使用抗生素等藥物

孩子發燒感冒時,很多媽媽會根據「個人經驗」給他服用藥物,或者不遵醫囑服藥,隨意加大或減少藥物的劑量。殊不知這樣做的風險非常大,嚴重時會直接傷害到聽力神經,使孩子永遠失去聽力。

提醒媽媽們一句,藥沒吃對,孩子受到的傷害比疾病本身對孩子的傷害還要大得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