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說:


「孩子9歲,平時個性開朗活潑,很講道理、很善良、也很懂事,但就是有時候生氣了,會歇斯底里的對我大吼大叫,還和我對著幹。和她平時乖巧的情緒有很大的反差,像是變了一個人似得。」

留言裡面滿滿都是這位媽媽的焦慮,其實不止這位媽媽,就連我也遇到過。

記得蘋果小時候有次玩了一天iPad,吃過晚飯後,又拿起了iPad想看動畫片。我不同意,就搶走了,她先是撒嬌說就看最後一集,我還是不同意,她就大哭大鬧。我不去理她,把iPad放到桌子上就去洗碗了。沒想到,身後「嘭」的一聲,原來是蘋果把iPad狠狠的砸到了地上,螢幕一下子就碎了!

我當時真的特別生氣,心想這孩子怎麼這麼大脾氣,為什麼這孩子上一秒還是天使,下一秒就變成惡魔,為什麼一點點小事就表現得非常暴躁呢?


所謂暴躁有兩種:

一、有不開心的事情不會用語言表達,所以就哭鬧,或者打人,

二、沒有不開心的事情,但好像每天都不開心:孩子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好像心情很不舒展,總是擰巴著。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關於孩子情緒的家長誤區:不用管情緒,過去這個階段就好了,情緒不影響學習成績就不是大事。

百分之九十的孩子不懂如何溝通,家長也是,

孩子不會溝通,真正的原因在於父母,你只看到情緒,卻看不到情緒背後的需求。

不能流暢地表達需求,需求就不容易得到滿足,需求持續地得不到滿足,心理就會持續地不開心。持續地不開心,嚴重地話還會導致孩子自閉,抑鬱。如何能讓孩子流暢地表達需求,和夥伴和家長和老師無阻礙地溝通,這是所有家長都渴望達到的狀態。

這孩子通過發脾氣之後有什麼好處呢?

就是發脾氣之前他希望要的東西

他得到了是不是,所以呢這個孩子就形成了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就是你不給我。我發脾氣,我打人,我摔東西,你們就妥協了,所以呢用發脾氣的方式樹立了一種強勢的形象,那麼這個孩子就覺得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得到結果,

我們能夠做到溫柔而堅定,對孩子說不,

媽媽今天不會給你買的,你想在這發脾氣也沒事,

這孩子,聽完之後就明白你的態度了,

所以呢這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變成這樣,不寫作業呀打人啊等等,它都是用這樣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來獲得一種別人的關注來獲得別人對它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