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做到香港,住15000一晚酒店!台州女強人患癌後常常獨自落淚

原創 浙江24小時 2017-12-26 14:02:43

入夜之後,在距離浙江省腫瘤醫院不到一公裡的酒店裡,59歲的陳福娣(化名)輾轉難眠。四個月前,左腹疼痛難忍,CT顯示肺部積液,身體殘酷地提醒她——術後第三年肺癌復發。

妹妹來電。陳福娣急匆匆摁下通話鍵,即刻,長長的哭泣聲吞沒了整個房間的寂靜。

第二次化療,隻身一人從仙居趕到杭州,連續幾天8個小時的靜脈輸液,折磨得精神不振,含著淚嘔吐又嘔吐,發燒38.5攝氏度。

掛掉電話。與疾病抗爭的孤獨感,依舊深深壓迫著陳福娣,隨後,她發出了幾條微信語音:我現在是一個人在這裡,我剛剛在掉眼淚……

接到語音的是主管醫生龔磊,回復的信息打了又刪,刪了又打,最後定格為十二個字:不要多想,好好休息,會好起來。

對於回復,龔磊並不滿意,“我的安慰真的有力嗎?”。隨後一段時間,他反復拷問自己:面對病人的孤獨、恐懼、無力,我到底能做些什麼?

1

住在院外小旅館,病人對醫生說“孤獨”

坐在錢報記者對面,剛做完化療的陳福娣用虛弱的聲音說出四個字:我很孤獨。接著,是十幾秒的沉默。

2013年3月,丈夫過世,陳福娣沒有再嫁,唯一的兒子常年在內蒙古做稀有金屬生意,年底是最忙的時候。之前幾次治療,兒子、兒媳盡量陪同。對陳福娣來說,最近做化療時間不湊巧,她不想耽誤兒子的事業,就像她不想一次次麻煩仙居的親戚們。或許,這是一個女強人最後的驕傲了。

陳福娣最早在普陀山經商,1997年開始辦企業,腦子活,人脈廣,她很快將生意做到了香港。“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我在香港住過最貴的酒店是15000塊一個晚上……”

但很快,她的眼神暗淡了下去。2015年,咳嗽不斷,她被查出肺癌,生活像被迫推入了另一個軌道。病房裡,病人和家屬愁雲密布,走廊裡,時不時傳來嘆息啼哭,微信裡,約定一起抗癌的“戰友”卻先一步走了。

化療到了第8天,因免疫力下降,她開始發燒。當天醫院來了一個肺栓塞患者,情況危急,必須留院觀察,但沒有空餘的床位。束手無策的龔磊找到陳福娣,不好意思地開了口,“如果你下午體溫下得來,病床能先讓出來嗎?”。

陳福娣是個體貼的人,看到肺栓塞患者痛苦的神情、家屬著急哭泣的模樣、醫生奔波搶救的忙碌之後,她同意了,她也想救那個病人的命。傍晚,體溫降到38攝氏度以下的她,收拾好行李住進了醫院旁的“癌症旅館”。

漫漫長夜一個人,無助和恐懼放大到了極限,她最終向龔磊發出了訴說孤獨的語音。

2

有了微信群,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龔磊在浙江省腫瘤醫院工作接近十年。他所在的腫瘤內科113病區有42張病床,有兩個輸液室常年用作化療室,提供給另外40多位不住在醫院卻登記在冊的“加床”病人。

輸液室裡,氣氛總是壓抑,偶爾傳來嘆息聲、啜泣聲。病人與病人緊挨著坐,輸液架上七、八袋液體,8小時內,近2000ml的輸液量滴入病人體內,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帶來痛苦。

相比陳福娣患的非小細胞肺癌,有明確的分子靶向治療靶點、治療手段較多,陳虎的病情則更為棘手。抗癌四年,他有兩個強大的對手:不斷擴散的癌細胞和永遠緊張的治療費用。

陳虎今年46歲,此刻,他也一個人正在接受化療,妻子無法陪伴在側,因為不得不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撫養未長大的孩子、拚命工作以免失去經濟來源。

“看病用錢比用紙還快,每每等檢查,就好比等宣判一樣,沒有人能體會這種折磨。”陳虎說,他更害怕的是兒子將成為一個沒有爸爸的人。

作為常年生活在癌症病人群體中的健康人,龔磊每隔幾小時就會進入輸液室、病房,觀察和記錄癌症病人的體征。

在他眼裡,病人終其一生與癌症搏鬥,沒有獎杯和勳章,最好的結局只不過是和健康人一樣,“我也能感受到他們那種揮之不去的苦楚”。陳福娣在深夜裡的求助,讓龔磊有一種說不出的迫切,我有使命感,我應該做些什麼。

  

兩天之後,他建了個微信群,群名是“愛生活,愛健康”,並把陳福娣、陳虎等60多個癌症病人拉了進來。很直觀,龔雷不想讓他們再是一個人“戰斗”。

  

在微信群裡,病人有問題就會@龔磊;遇到醫保報銷,了解點的病友會談經驗;經常還有雞湯文會發上來,對癌症病人來說,這是重要的精神食糧。

3

醫生的12字回復,讓她一夜安睡

現在很多醫生也會建微信群,但龔磊的做法有些不同。他在手機上寫了一個思維導圖,上面記錄了微信裡需重點關注的病人信息、情緒狀況,持續跟蹤、不斷更新。

  

思維導圖裡,他標注了責任心、與時俱進、全程三個關鍵詞。前兩個,是對自我的要求,最後一個是他想做的:對癌症病人的全程管理。

  

全程管理——一種癌症治療概念,在規范化診治基礎上,把癌症像慢性病一樣管起來,關注病人整個病程的病情、情緒變化,以尋求更好的生存質量。

如何做到?龔磊列了個計劃表,並標出了處在該階段的病人信息以及正在提供的5大幫助策略——(1)積極診斷,縮短確診時間;(2)積極治療,分析不同治療該方案利弊,供患者選擇;(3)掌握疾病,熟練技術,更新知識,讓患者從新的治療(如靶向、免疫)獲益;(4)分清主次(治病、風險),以患者為中心,注意細節;(5)預防再“再落水”。

王大爺肺部巨大腫塊,切除病灶後在台州老家化療。龔磊將他列為實施第(4)策略的患者,照顧到他就近化療的需求,每隔三天用微信追蹤化療效果,與家屬互動,遇到白細胞低是要怎麼處理的問題,及時干預。

  

關注病情的同時,留意患者情緒也很重要。70歲的楊大爺患有老慢支,肺癌手術很成功,最近天冷了,氣急的老毛病犯了,大爺以為是癌症惡化。龔磊特別將他標注實施第(5)策略的患者,持續一周時間,用語音一遍遍安慰他。

這樣的努力,有效果嗎?

陳福娣說,龔磊那晚回復的十二個字,讓她一夜安穩入睡。楊大爺說,不是癌症惡化,那我不能放棄,我要挺過這個冬天。一個家屬說,(醫生)記得我們,我們就不孤獨了,我想把我媽媽的就診經歷整理出來,分享給其他人。

有了全程管理計劃,龔磊更忙了,不在醫院時他一有空就拿著手機,畫思維導圖那個APP的打開率僅次於微信。他還計劃做個公號,記錄病人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其實,現在的醫療環境很微妙。精明一些的人會問:這樣的院外管理,不怕有醫療糾紛嗎?龔磊說,我沒有這方面的考慮,我對患者都是有清晰的認識的,可以把握。

更樸素的說法是,“我不想患者在院外出事”。

他講了個故事。在醫學院讀大二那年,疼愛他的外婆去世了。“外婆患有高血壓,那年,她服了降壓藥之後,腿部腫脹,以為藥沒效果,把藥停了。停藥的第三天,吃完晚飯,外婆人突然就沒了。如果當時能有醫生告訴她,這是服用降壓藥後常見的副反應,可能悲劇就不會發生。”

參考來源